湖南日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归——追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陈和平

  湖南日报   2025-05-09 07:27:34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5月9日04版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韵霞 通讯员 张逸乔 刘艺锋

4月27日,春雨绵绵,记者来到株洲市渌口区朱亭镇浦湾村。平整的柏油路直通村里,果园、稻田、楼房排布有序。

从远近闻名的“软弱涣散村”一跃成为“全国文明村镇”,浦湾村的改变离不开陈和平。4月24日,陈和平因病逝世。谈起这位“老书记”,不少村民在记者面前抹着眼泪。

陈和平。

3个月,走遍村里沟沟岔岔

“一顶草帽,一件白衬衫,一个保温杯。”浦湾村党委委员姜伏林回忆,陈和平就是这样来到浦湾村的。

保温杯里装的不是茶,而是药。2014年,陈和平因患肿瘤做了左肾摘除手术,身体大不如前。

2016年,株洲市委组织部发出“招贤令”,号召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到省级贫困村或软弱涣散村任职3年。在株洲市纪委工作了24年的陈和平,即将从正处级调研员岗位退休。

他第一时间报名,成为浦湾村党总支书记。

浦湾村。

3个月时间,他走遍村里的沟沟岔岔,提出诸多治村办法。

“当时最大的阻力就是征地修路。”浦湾村党委委员刘建煌告诉记者,陈和平奔波于各部门协调资源,不厌其烦地向村民解释修路的好处。

如今,浦湾村环道连接全村3个片区,道路两旁的朱亭鲜果小镇生机盎然。陈和平争取建设的京广铁路春石段涵洞,让货车直达果园。

浦湾村。

浦湾村党总支书记朱守官介绍,2017年至2020年,陈和平在浦湾村任职期间,村集体经济由负债到结余120余万元。目前,浦湾村的村民靠土地流转、果园务农等持续增收。

10余本驻村日记,记录着陈和平在村里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每本扉页上都写着:“捧着一颗心来浦湾,不带半根草回株洲。”

2024年3月,陈和平在株洲九畹书院,讲课《千年沧桑话“朱亭”》 拍摄/咏洲

披星戴月,为古镇发展破题

在村民刘宗云家中,98岁的母亲精神矍铄。“母亲的营养品,都是用陈书记送来的慰问金买的。”刘宗云告诉记者,1973年陈和平到朱亭镇春石村(现与兴隆村、高升村合并为浦湾村)插队。调去株洲市纪委工作后,陈和平每年回村里看望老人、慰问“五保户”、资助学生。这份情谊,坚持了20多年。

“陈书记一心只为别人着想,自己的事却不怎么上心。”刘宗云说,陈和平在市区的家里,有块地板砖松了,三四年都没修。

陈和平参加助学活动。

浦湾村3年任期结束,2020年底,株洲市委组织部选派陈和平为朱亭镇古镇社区党总支第一书记。

“陈书记白天走访村民,晚上埋头工作,梳理朱亭古镇的资源和短板。”站在休闲广场旁,古镇社区居民颜文武指着一苇亭告诉记者,这是陈和平筹资建设的。

在陈和平看来,当地经济发展的破题关键在于古镇建设。筹集资金,修缮码头、文化广场等场所;争取电信行业支持,整治社区网线“蜘蛛网”;向水利部门申请,维修沿河护坡……陈和平忙得不亦乐乎,202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2021年,陈和平获评“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通讯员 供图

病床上,仍牵挂村里建设

在繁忙的工作中,陈和平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宽慰亲友,如果没有“为群众办实事”的信念支撑,他的身体可能垮得更快。

“他就是朱亭镇的一张名片。”朱亭镇人大主席肖松山打开手机,展示陈和平每天给大家发送的问候、鼓励、资讯。

“他的这个习惯坚持了好几年。”刘宗云回忆,2024年底,大家没收到陈和平的“每日信息”,几经询问才得知他住进医院,“陈书记起初瞒着我们,想为我们省路费。”

2024年9月,陈和平在朱亭中心学校最后一次出席朱亭镇乡贤促进会的奖助学活动。 通讯员 供图

在陈和平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浦湾村村“两委”成员数次到医院探望。前3次,他都牵挂着村里的建设——五号山谷产业路、高速出口提质改造、洪涝灾害冲毁的基础设施修复……

“3月25日,我们第4次去探望时,他的状态非常差,已经讲不出话了。”朱守官说,当时陈和平紧紧握着他的手,似有千言万语。

渌口区第五中学学生齐馨瑶是陈和平资助的学生,得知陈和平离世,她难掩悲伤:“陈老师很和善,总在默默关注、支持我们,以后我也要像他那样帮助别人。”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