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08 15:34:31

□陈丽虹
暮春四月,湘鄂边界的临湘市詹桥镇壁山村,药姑山云雾缭绕。沿着蜿蜒山路前行,斑驳的红色标语如时光隧道的入口,将人瞬间带回“红旗漫卷赤卫队”的峥嵘岁月。如今,这片红色的沃土正以“红绿融合”的全新姿态,奏响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
“把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把最后一口米送去做军粮,把最后一个郎送去上战场。”壁山村党支部书记郭兴星道出这句流传已久的话,揭开了村庄与红军的血脉渊源。作为临湘革命斗争的发源地之一,1929年红军在此开办夜校传播火种,1931年“苏维埃共和国壁山区委员会”成立,这个仅2032人的小山村,曾走出百余名红军战士,红色基因深深烙印在每一寸土地。
在中央组织部红色村建设试点的推动下,2024年6月,占地8000平方米的临湘市壁山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落成。走进基地,湘鄂赣革命陈列馆、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瞻仰台与军事体验乐园相互映衬,湘北工作团旧址墙上“红军会回来”成为红色教育的标志性符号。
“我们组建了20人的红色宣讲团,还开发了《当年的红军又回来了》等特色党课。”壁山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胡巧满脸自豪地说,“现在全国各地的参观团都慕名而来。”
然而,谁能想到这片红色热土也曾面临发展困境?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偏远山区,壁山村户籍人口2032人,常住人口却不足300人,年轻人大量外流,村庄一度陷入困境。
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成为转折点,通过“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村集体推出50余种特色农特产品。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栏目报道过的红心豆渣,如今供不应求;九制黄精、八味豆豉等产品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生财有道》栏目。2024年,联合供销社销售额突破5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3年的10万元跃升至50万元,实现了质的飞跃。
漫步在茶马古道上,200余亩茶园绿意盎然。“我们的‘壁山洗水茶’沿用红军时期的杀青技法,味道独特。”郭兴星介绍道,“早上赏花制茶,下午接受红色教育,晚上住进水泉村民宿,临走时再带上满满后备箱的农特产品,这样的体验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山区村落分散的特点,詹桥镇创新推出“四村联建”模式。以壁山村为中心,整合周边长浩、余湾、水泉三村资源,打造“壁山红”品牌。成立了志愿服务队,积极收集解决群众“微心愿”50余件,精心整合出春季赏樱、夏季避暑、红色教育等精品旅游线路。在红色教育基地的引流作用下,四个村集体共同组建的供销合作社也应运而生,通过统一品牌销售,以红心豆渣为首的农副产品供应临湘市知名餐厅和省内外的餐饮机构,实现了“小生产对接大市场”。詹桥镇党委委员刘瑞龙笑着说:“现在每天都有游客打电话预订产品,我们的农副产品真正成了‘抢手’货。”
站在规划中的中药材基地旁,郭兴星描绘未来蓝图:“今年我们将引入中药材加工企业,把黄精、金银花等产品做到全省领先。同时进一步完善红农文旅体系,让游客不仅能追忆红色历史,还能深度体验乡村生活。随着第四届湖南旅发大会临近,我们壁山村蓄势待发,立志让每一位村民都成为红色故事的传承者、绿色发展的受益者,让昔日‘敌军围困万千重’的红色山村,在新时代绽放夺目光彩。”
责编:王相辉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