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生死禁区”的“刀尖舞者”——记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心外科主任李轶君的攻坚之路

  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2025-05-08 11:23:11

本报记者 梁湘茂 通讯员 吴蕾 王卉

医学界,胸心外科被称为“外科手术皇冠上的明珠”,而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则是这颗明珠上最锋利的棱角——稍有不慎,便是生死两隔。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心外科主任李轶君,用22年时间,从“睡在患者病床旁的年轻医生”成长为独立完成100台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刀尖舞者”。他的故事,藏在“生死禁区”的破局中。

李轶君主任医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心外科主任美国加州萨克拉门托市戴维斯医疗中心访问学者湖南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湖南省专委会委员湖南省健康与服务业协会与大血管健康分会副理事长

主动脉夹层:与“死神镰刀”抢时间的极限战

让我们把时间拨到2023年10月26日。当天,是术后第19天,郴州市民王强(化名)顺利出院。

“医术精湛 济世良医”,八个大在锦旗上格外显眼。王强一家为胸心外科李轶君团队送上锦旗。

但是,谁能想到,在这短短十余天的每一分每一秒,王强命悬一线,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多学科紧密配合、精诚合作和竭力救治,才让他脱离了死亡的魔手。

10月8日深夜,患有高血压4年的王强,突然感觉胸背部一阵撕裂样剧痛。懂医的家属立即将他送往附近医院行CT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主动脉破裂,形成了A型主动脉夹层。王强家属连夜将他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心外科。

22时,手术室的灯仍亮着。李轶君的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王强主动脉根部撕裂、右冠状动脉也已经被夹层累及,手术方案已从单纯的“孙氏手术”升级为“升主动脉全置换+主动脉瓣置换+冠脉移植+搭桥”的全球顶级复杂术

“每延长一分钟,患者死亡率就增加1%。”李轶君回忆。术中,患者心脏因长期高血压几近崩溃,ECMO团队紧急上阵术后心脏水肿无法关胸,他果断决定“延迟闭合”——这一系列教科书级的处理,最终让患者19天后奇迹般康复。

数据见证实力2022年首例独立主刀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到2024年完成第100例,李轶君团队将手术时间从10多个小时压缩至8小时,成功率提升至90%,填补了湘南地区技术空白。

冠脉搭桥:从“线结松动”到“熟练配合

“血管分支一定要结扎两次,线结千万不能松动。”这是李轶君对团队说得最多的话。20年前,他亲眼目睹一位冠脉搭桥患者因大隐静脉线结松脱,经历三次开胸后离世。那段“睡在病床旁17”的经历,成了他职业生涯的“心结”。

2019年起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心外科正式开展冠脉搭桥手术,以往都是在上级专家的指导下完成手术,这给患者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使很多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通过将近两年的学习,李轶君带领胸心外科团队,反复观看手术录像、查阅相关书籍、购买手术器械做动物实验,并虚心向上级医院教授请教,踏踏实实从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做起,一步一步做到了搭一根桥、两根桥、三根桥,熟练掌握了冠脉搭桥的基本手术技能,麻醉科、手术室和ICU的同事们也配合越来越熟练。此时,胸心外科团队已经具备了开展不停跳冠脉搭桥的各项条件。

2023年9月18日9月19日,在麻醉科、手术室的配合下,李轶君团队先后为65岁的女性患者李某娥和63岁的王某光两位冠心病患者实施了不停跳冠脉搭桥术,目前两位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患者李某娥术后次日即可下床,感叹:“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做这么先进的手术

从依赖外请专家到自主开展,从体外循环到心脏不停跳,从静脉桥到动脉桥——李轶君用二十年完成了技术“三级跳”。

微创心脏手术:在“方寸之地”创造生命奇迹

“心脏手术必须开胸”李轶君用胸腔镜打破了这一定律。2024年7月,他带领医疗团队为下腔静脉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夏女士实施郴州首例全胸腔镜修补术,仅在胸壁留下3个小孔,术后康复出院。

患者夏女士,因发现房间心脏房间隔缺损就诊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心外科。经过详细检查,夏女士的房间隔缺损类型被诊断为下腔静脉型,不宜行微创封堵治疗,需进行手术修复。

手术过程中,李轶君主任及其团队全神贯注,精确操作,每一个步骤都严谨细致。经过数小时的努力,团队成功地修补了夏女士的房间隔缺损。术后2小时,患者即脱离呼吸机。术后第一天,即转出重症监护室,实现术后快速康复。据悉,这是郴州市首次独立开展此类高难度心脏手术。

同年12月,78岁的欧奶奶在该院胸心外科接受单孔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后第二天便下床活动。

“微创不是炫技,而是对患者最小的伤害。”李轶君说。他的团队将心脏手术切口从20厘米缩至3厘米,让高龄、高危患者有了手术机会。

深低温停循环脑逆灌手术Bentall手术(带瓣人工血管主动脉根部替换术)……这些曾需外请专家的高难度术式,如今已成为科室常规项目。

“死神镰刀”主动脉夹层,到“命悬一线”冠脉搭桥,再到“方寸之争”微创手术,李轶君的每一次突破,都写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他说:“医生最难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在绝望时仍选择坚持。”

责编:洪学智

一审:洪学智

二审:梁湘茂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