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08 09:38:09
编者按
“五一”假期的湘江之畔,音乐浪潮奔涌不息。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重返故里,以一场《跨越200年的对话——贝九·九歌》音乐会,在长沙奏响东西方文明的交响诗篇。他将中国美学经典楚辞《九歌》,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相融合,用跨越时空的音乐语言,演绎浪漫与哲思。
本期艺风头条,我们将从多维视角出发,探寻音乐大师谭盾与故土、与世界对话的动人图景。
文|肖静
2025年5月1日,我有幸在长沙音乐厅见证了音乐大师谭盾执棒家乡乐团——长沙交响乐团,呈现跨越两百年的音乐盛宴《贝九·九歌》。
音乐会开场前,谭盾以他特有的亲和力向观众介绍《九歌》的创作背景。这部作品源于一个意味深长的音乐委托:为纪念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创作200周年,英国皇家爱乐协会、德国波恩贝多芬艺术节与墨尔本交响乐团联合邀请谭盾创作一部致敬之作。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824年,正是英国皇家爱乐协会委托贝多芬创作了《第九交响曲》。两个世纪后,同一协会将这份音乐使命传递给了这位来自东方的作曲家。
谭盾指挥《贝九·九歌》。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大家听过合奏协奏曲,但可曾听过合唱协奏曲?”演奏开始前,谭盾用流利的英语询问在场的一些外国观众,得到的是一片好奇的摇头。这正是谭盾音乐语言的独特之处——他总能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令人惊叹的平衡点。《九歌》作为世界首部“合唱协奏曲”,将人声这一最古老的乐器提升至与交响乐队平等对话的地位。
谭盾对《九歌》的诠释并非首次。早在1989年,身处纽约的年轻谭盾曾以《九歌》表达对故土的思念;而此次创作,则是一次更为深刻的回归与超越。他将屈原笔下的楚辞《九歌》解构为《九》《酒》《久》三个乐章,以打击乐声腔、泛音演唱、楚文化咒语和无词歌为媒介,让两千年前的巫傩之音与现代交响乐产生奇妙共振。
原创作品《九歌》揭开了音乐会序幕。第一乐章《九》在轻扬的指挥棒下开启。湖南师范大学天籁合唱团与长沙交响乐团歌剧中心合唱团以神秘的古楚咒语和泛音演唱,营造出远古祭祀的氛围。当音乐行进至高潮处,谭盾突然做出他标志性的“凤眼”休止手势——大拇指与食指轻扣,其余三指舒展,整个音乐厅瞬间陷入静默。随后,一支长笛从乐队后方升起,清冷的音色勾勒出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沉江的悲壮画面。此时无声胜有声,以东方的方式回应贝多芬“弦断意不断”的音乐奥义。
第二乐章《酒》将观众从悲怆带入欢腾。合唱团以“cheers”的呼应与打击乐声腔相互唱和,再现《九歌》中“援北斗兮酌桂浆”的宴饮场景。然而,欢愉背后暗藏忧思——屈原借酒消愁的无奈、故国难回的痛楚,在合唱团的浅吟低唱中若隐若现。谭盾再次以休止切断情绪,留下无限回味。
第三乐章《久》是全曲的精神升华。打击乐与管乐交织,楚语咒语与英文歌词呼应,“天兮、地兮、人兮”的咏叹构建起“天人合一”的宏大叙事。贝多芬《欢乐颂》的动机隐约浮现,屈原“与天地兮同寿”的玄思,贝多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呼唤,东西方关于人类大同的理想在此融合。
音乐会的下半场,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的经典旋律响彻音乐厅。谭盾在演出前的解说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一直疑惑,贝多芬是否知晓‘大音希声’的东方智慧?现在我确信他懂得,因为他的休止符里藏着‘弦断意不断’的深意。”
第一乐章中,谭盾特别强调自然元素的呈现,让听众不仅能听到音符,更能感受到空气的流动、万物的呼吸。第二乐章则通过动机的重复强化、乐队整齐划一的运弓,营造出宏大、激昂、充满力量的氛围。第三乐章的柔板被谭盾赋予了湘君、湘夫人的柔情。第四乐章的《欢乐颂》在大提琴低沉序奏后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合唱团唱响《欢乐颂》,歌声充满了整个音乐厅,整个音乐厅变成一个巨大的共鸣箱。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掌声经久不息。谭盾一一向演奏家、歌唱家们致谢——从合唱团到独唱演员,从首席小提琴到打击乐手。
这场跨越两百年的音乐对话中,谭盾将屈原《九歌》中的巫傩仪式转化为现代音乐语言,让楚文化在交响乐中复活;通过对贝多芬的致敬,将湖湘文化纳入世界文明的对话体系。
谭盾说:“音乐从那里出去,又回到这里,就像落叶归根。”通过这场音乐会,我们看到了一个长沙伢子如何将楚辞的浪漫基因注入西方交响乐传统,又如何将贝多芬的人文精神带回东方。
湖南日报湘江副刊艺风版面投稿邮箱:whbml@163.com
征集:戏剧与影视、美术、音乐、书法、舞蹈、摄影、非遗等题材评论及散文。
责编:刘涛
一审:刘涛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