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的那个湘西@湖南日报

盛伯骥   湖南日报   2025-05-08 07:22:02

文/盛伯骥

春节刚过,谭盾“微”我,说要重返湘西采风,我只好放下家事、公事,时隔20多年,与他又走一回湘西。长沙人讲聪明人为“灵泛别”,谭盾就是之一。用家乡资源成就自己,用儿时经历丰富自己,是许多艺术家成功的秘笈,谭盾更是深知其中奥秘。

记得20世纪90年代末,谭盾约我去趟湘西,我毫不犹豫地与他同行。因为那时候,湘西是我的福地。当时频频得奖的我,其中有60%的获奖节目,题材都是来自湘西。当然,湘西也是我与谭盾结缘之地。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偶然机会,我们结伴走了一次湘西地区的张家界,虽是随记者团走访,没有太多创作诉求,但收获不少。此后,湘西更成为我们不倦的话题。

为了不虚此行,那次湘西之行,我带上了一个工作团队,既陪谭盾采风,又把他作为采访对象,拟做一部文化人物纪录片。在十来天的时间里,我们先后到了怀化、张家界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不但去了苗山,也去了侗家,还走进了土家山寨。那些天我们走村串户,那时看到和听到的民族景象和今天大不相同,因为今天看到的多是旅游表演,那时应还是保留了几分纯真。记得我们在一座侗家风雨桥上,谭盾躺在桥上的木长椅上,呼吸着木头发出的陈朽气息,好不快活。接着我录下了一段他对传统居住建筑的向往,还有对保护传承的呐喊。而好多年后,我旧地重游时,这桥已翻新了,雕梁画栋了,早没有了当年的腐气,以崭新的面目,喜迎四方嘉宾了。此时,我感慨万千。

那次从湘西回来没有好久,谭盾写了一部多媒体交响乐《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我也编了一部纪录片《根籁——谭盾与家乡的对话》。然后,受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邀请,我们各自带着自己的作品,相会波士顿。在交响乐《地图》全球首演的当晚,演出后我们喝酒聊天,谭盾兴奋地问我,我这部作品还要走向哪里,我不假思索地回问,这部作品是从哪里来,谭盾说是湘西,我就随口答道,那应该走回湘西。

哪料谭盾把此话当真,不久他带领上海交响乐团,在我的建议下,将凤凰沱江的北门码头作为演奏平台,在江对面搭起一个万人看台,近百人的交响乐团临江而坐,在谭盾的指挥棒下,管弦齐鸣,加上沱江水拍的美丽混响,成为湘西苗疆的一道风韵绝唱。

时过数年,我们重返湘西,路上聊得最多的话题,还是当年《地图》在沱江的回忆。尽管过去多年,无论是对国际音乐文化领域的震动,还是对于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影响,这次文化寻根的创意,不但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更有鲜明的未来意义。

重回湘西的短短几天,谭盾仍和以往一样,山山石石都让他时时激动,时时畅想。他不但又见到了自己经典作品之中的苗岭土寨,更见到了他未来作品中异水奇山。用人生体验成就艺术境界,用人间万象成就艺术极品,这似乎是谭盾之所以成就事业的重要秘诀。此行过后,我有预感,谭盾在湘西,又会搞起一出大手笔。我在等待,也许有天他会在酒后聊起。

原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5月8日07版

责编:李璇

一审:李孟河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