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镇东 湖南日报 2025-05-07 19:13:03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 通讯员 李佳颖
“孩子偷偷用压岁钱买二手手机”“家长前脚没收,后脚又摸出备用机”……近日,二手手机市场频现未成年消费者的现象引发社会关注,记者走访了长沙多家二手手机市场发现,未成年群体已成重要客源,他们多选购500—800元机型以满足需求。
一直以来,中小学生在手机的过度使用上引发了诸多问题。为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手机,不少学校出台了校园手机管理“禁令”,却未料想催生出“地下市场”。该不该禁止孩子使用手机?如何引导才是上上之策?
现象:二手手机成学生“备用机”
在长沙市宝南二手机批发大市场,多位商户向记者透露,前来购买二手手机的学生不在少数,大多是高中生和初中生。这些学生平时手机被老师和家长没收,但他们通过积攒零花钱和压岁钱,购买价格低廉的二手手机,即便被家长或老师没收,也能使用备用机娱乐。他们购买的二手手机价格大多在500至600元,一般不会超过800元,能满足玩游戏、刷短视频等需求就行。
在宝南市场某摊位,正在选购手机的某中学高二学生小陈坦言:“学校查得严,但二手手机便宜,被没收了也不心疼。”在长沙市中天·旺达威二手机批发城,一位老板直言,周末学生顾客占比近三成,只要带钱来就卖,不问年龄,无需家长陪同。
近一半未成年网民使用智能手表;92%的未成年网民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58.6%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聊天……当代青少年是与电子产品“共生”的一代,据《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简版)》,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上升至1.96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当代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
探因:家校社多重因素叠加
面对这一数据,“一刀切”似已行不通。从家庭层面来看,父母的网络使用习惯和对孩子上网的监管态度,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触网情况。有的家长工作繁忙,便将手机当作安抚工具;有些家长自身就是网络重度用户,孩子耳濡目染,早早便开启“触网”生活。
“尽管校内禁用手机,仍有学生私下使用,主要用于联络、学习及娱乐。”岳阳县岳雅学校高二老师仇瑶表示,如今,游戏、短视频等娱乐内容不断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导致学生易沉迷,单纯没收手机不仅难以解决问题,还可能激起逆反心理。虽然学校制定了严格的手机禁令,但如何有效真正执行还需进一步探索。
社会环境同样不容忽视。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让信息传播变得快速而便捷,这对中小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手机市场监管不力,随意向未成年人售卖手机,为学生违规使用手机提供了便利条件。社会发展也给学生带来了无形的社交压力。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学生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团体,会通过使用手机获取信息,增加与他人的共同话题。
破题:协同治理 疏堵结合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探索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禁机令”催生的地下市场,反映了当前教育管理与社会现实的差距。手机禁令的初衷是保护未成年人,但单纯依赖“堵”的策略易激发逆反心理,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探索更灵活的监管方式。如长沙市明确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内”,确有需求者需家长书面申请并统一保管;新化县一中实行全员手机上交班主任制度,同时配备“班机”“寝室机”应对突发事件……
在这场数字化时代的成长保卫战中,如何平衡安全防护与发展需求,仍需家校社持续协同发力。“治理手机依赖不是要筑起信息高墙,而是培养驾驭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仇瑶表示,当00后“网络原住民”遇上智能时代,简单的禁止难以奏效。唯有构建“理解需求-满足刚需-疏导欲望”的治理闭环,方能让科技真正为成长赋能。
责编:刘镇东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