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07 17:31:44
清雍正十年的深秋,镇江焦山别峰庵的竹影婆娑中,一位中年书生正伏案挥毫,案头是一盏凉透的春茶。窗外三两枝桂花随风轻落,墨香与花香交织成诗。在这种无拘无束的心境下,他为自己的读书处提笔写下了一副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这个人就是四十岁的郑燮,世人更熟知他的号:板桥先生。那时的他刚中举人,却选择暂避功名,在焦山静读。这副对联,是他留给喧嚣尘世的一剂清凉散。
“室雅何须大”,初读似在说居所,细品方知是心境的投射。刘禹锡的《陋室铭》曾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来描摹陋室之雅,而郑板桥则将这种文人传统凝练成这五字箴言。焦山别峰庵的读书处仅三间小斋,却因满庭修竹、半架诗书而自成天地。郑板桥在此画兰写竹,将“雅”字解构为精神的丰盈。书卷不必汗牛充栋,但需常伴慧心;器物不必华贵琳琅,但求格调清隽。这种“小中见大”的智慧,也暗合“纳须弥于芥子”的佛教理念。
下联的一句“花香不在多”则十分富有哲思。郑板桥一生爱兰,常以“一花一世界”入画,他笔下的兰花往往只三两茎,却以墨色浓淡勾勒出满纸幽芳。熟不知,这“少”中藏着东方美学的至高境界。宋代画家郭熙以“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论画,八大山人画鱼的极简构图,都是以简驭繁的典范。下联中的“花香”亦是这个道理,比如北宋人称“梅妻鹤子”的林逋,他只用孤山的一树梅花,便让西湖染香千年。
此联更深的隐喻在于对欲望的节制。当年郑板桥任县令时曾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他深知,追逐“多”易陷泥淖:居室求广则生奢欲,花香贪浓反失本真。正如他在另一联中所写:“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物质的“少”,恰是精神的“多”。
当“断舍离”成为潮流,当侘寂风、极简风席卷都市,我们或许更应明白:真正的简约不是风格的模仿,而是精神的提纯。书房可以不必是一个独立房间,阳台一角摆几本书便是诗意的栖居;插花无需名贵品种,路边野菊清水供养亦有禅意。人生最高的境界就在于——方寸之间见天地。
策划/王华玉 张嘉诗
文案/张嘉诗
拍摄/戴钺 邹尚奇
剪辑/李真明
责编:张嘉诗
一审:陈永刚
二审:赵雨杉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