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优等生",为何是永州这所学校?

李柯翰 刘湘莲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07 15:53:34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李柯翰 刘湘莲

在职业教育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潇湘技师学院始终以“服务永州、辐射湾区”为己任,深耕产教融合沃土,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构建起“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教学链融合创新链”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输送了大批“精技艺、善创新、能担当”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布局紧扣产业脉搏,精准培育“对症”人才 

永州,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产业活力的城市,正聚力“三个高地”建设,大力推进“3×2”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力打造6个千亿级产业。

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敏锐捕捉产业升级信号,形成了“对接产业设专业、依托企业建专业、校企协同强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针对永州“一县一特”农业产业布局,学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与永州果秀食品等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在直播带货”等销售新模式下,助力“永州之野”品牌走向全国。

学院紧紧围绕永州市十大产业链发展需要,设置专业中超过70%的专业与市里先进装备制造业、文化旅游、电子信息、轻纺制鞋、能源电力等十大产业链密切相关,实现“永州制造”向“永州智造”的人才储备赋能。

工学一体激活教学创新,淬炼学生“硬核”技能 

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车间里,“教室即车间、老师即师傅、作品即产品”的场景随处可见。学院“工学一体化”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课岗对接、赛训融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锤炼技能。学与科力尔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校中厂”,与长沙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开展“订单班”,与山东蓝海集团共建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技能水平。

师资队伍是产教融合的“桥梁”院始终坚持实施“双师型教师提质工程”,选派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目前已培养了126名技能人才全部扎根智能制造相关企业,28人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发挥校友力量,组建了蒋真杰、成群燕、吴玉华等9名优秀校友、20名知名企业专家、63名校内专业教师的创业导师团,定期开展“工匠讲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产教融合构建发展共同体,打造校企“双赢”生态 

作为永州唯一一所既有技工教育,又有高职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主动担当永州市技工院校产教融合牵头人”,联合全市10余家企业、行业协会成立“产教联合体”,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机制在服务园区经济方面,学院与永州经开区共建签订了“政校企战略合作协议”,针对企业“招工难、培训难”问题,推出“新型学徒制”定制化培养为园区企业解决用工问题

学院现有大师工作室共4个,林常君室内设计技能大师工作室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申运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胡先雨烹饪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刘志根计算机程序设计员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注重产教对接、技能传授、匠心培植,多层次助推技能人才培养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20多项,培训技能人才500多人。其中申运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了以“项目研发-人才培养-企业服务”于一体的运行模式,独创了“工业控制案例教学体系”,聚焦周边企业痛点,在智能控制、装备制造、污水处理三大标杆领域进行了项目开发,累计为20多家企业解决30余项技术难题,创造经济效益超300万元。

服务地方彰显职教担当,书写就业“高分答卷” 

“毕业即就业、就业即对口、对口即高薪”,是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真实写照。近五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比亚迪、东南汽车等名企校园招聘订单逐年递增,科力尔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永州故乡缘餐饮公司、永州千思制造有限公司等永州本地企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逐年增加

去年,学院完成了永州市2024年考评员认(换)证培训工作,涉及21个职业大类,46个职业工种,培训规模达558人次,创下了湖南省单次培训考评员规模之最。近几年共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会困难职工再就业培训、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校企合作“三高四新”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培训、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劳动关系协调员培训、电子商务师培训、退役军人技能培训等各种培训达300多期,培训人员达到13000人次以上,取证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学院还获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湖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湖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湖南省“湖湘工匠”培育和竞赛基地等荣誉称号。

从潇水之畔到产业园区,从课堂车间到创业一线,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潇湘技师学院正以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诠释着职业教育“服务地方、成就学生、赋能产业”的使命担当。未来,学院将继续深耕永州产业沃土,培育更多“九嶷工匠”,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职教动能”。

责编:杨永玲

一审:杨永玲

二审:严万达

三审: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