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专题丨从灾后重建到长效防御——省直单位对口支援资兴市灾后重建工作纪实

  湖南日报   2025-05-07 07:36:19

奉永成 范警元 刘祝平 吕 珍

山上的生姜地里,资兴市兴宁镇百嘉洞村村民陈跃龙正忙着田间管护。“今年种了30多亩生姜,预计收入能超20万元。”望着长势喜人的作物,陈跃龙脸上写满期待。

去年汛期,资兴市遭遇强降雨袭击,兴宁镇、八面山瑶族乡、州门司镇等多地受灾。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省级层面派出46个省直单位对口支援资兴市灾后重建工作队,省应急委办公室牵头负责统筹对口支援工作,聚焦“六帮”(帮设施恢复、帮项目申报、帮搬迁安置、帮产业发展、帮就业创收、帮生态修复)工作任务,会同当地全力推进灾后重建工作,确保安全度汛。

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轰隆隆——”起重机轰鸣声中,兴宁镇百嘉洞村河堤修复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湖南高速集团工作队队员宋镇睿介绍:“我们去年8月进驻后,抢修桥梁5座、治理边坡垮塌点58处。”

在八面山瑶族乡青腰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作队仅用半个月就完成了71米滑坡带的应急治理。

在黄草镇东坪村,省林业局工作队实施的23个基础设施项目已全面竣工,涵盖道路、河堤、桥梁等多个领域。

在白廊镇龙溪村,中联重科工作队充分发挥企业工程机械优势,调集挖掘机、装载机等20余台专业施工设备,克服山区施工条件复杂等困难,累计完成37公里村道硬化、6公里河道清淤疏浚以及210亩受损农田的修复整治工作。

在州门司镇上坪村,湖南能源集团工作队则利用测绘技术建立二维地形模型,精准锁定70余处风险点,修复15处路基掏空点和3处高边坡,并修建小型水利工程以分流雨水,提升防渍涝能力。

据统计,46支工作队累计抢修村组道路891.91公里,搭建便桥240座,铺设水管638.09公里,为安全度汛夯实底座。

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在产业帮扶方面,各工作队扎实推进创新模式,取得了较好实效。

“楼上安居,楼下就业,收入稳定,日子有盼头。”八面山瑶族乡青腰村惠华电子有限公司车间内,村民赵香兰正熟练地操作机器。

湖南盐业集团工作队以工代赈在黄金村建设桥梁等基础设施,村民李木维通过务工增收3万多元。省供销合作总社工作队帮助坪田村发展大棚蔬菜,首批辣椒已实现可观收益。省民宗委工作队将仓田村河道治理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既是防洪设施也是游步道,提升村庄整体风貌,发展民宿经济。

在滁口镇长活村,湖南兴湘集团工作队探索“林下经济+农光互补”模式,建成320千瓦光伏电站,预计年增集体收入40万元。

在州门司镇燕窝村,省公安厅工作队组织村干部赴汝城等地考察学习,引进先进种植养殖技术。

截至目前,工作队已协助当地恢复耕地6710.4亩,田间作物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应急能力有效提升

“警报响起后,请迅速按预定路线转移!”3月,州门司镇中坪村防汛演练有序开展。省广播电视台工作队为该村加装10套应急广播,确保极端情况下信息畅通。

目前,资兴市已组织两轮全市防汛演练,145个地灾易发村均配备卫星电话和发电设备,储备救援装备1000余台(套),应急物资储备充足。

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完善‘六帮’工作机制,既抓灾后重建,更重长效防御,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主汛期临近,资兴市正以扎实的工程措施、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充足的物资储备,全力备战可能出现的汛情,守护来之不易的重建成果。

责编:张思齐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