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县寿星博物馆展出600多年前木质屏风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06 17:23:42

湖南日报· 新湖南客户端5月6日讯(通讯员 陈诗源 王芷芮)五一假期,岳阳县寿星博物馆展出了一个四件套的木制屏风,游客们从直接书写在木板上的字迹中,读出了600年来的岳阳故事。

屏风为杉木简易木雕件,由四件合并为一个整体,用墨汁书写着《义门陈序》。每屏4行,每行17个欧体字,每个字约7厘米,大致上清晰可辨。屏风制作于1404年,距今621年。原立于寿星故居堂屋中,书写着一篇历史解说词,是江州义门陈氏派居岳阳,直到立屏风时的简易脉络。978年(太平兴国三年)时,进士陈嶽任岳州通判;1157年时(绍兴二十七年),岳飞将军部将陈翦定居到饶溪村;蓝夫人三胎生七子;翰林学士陈一发隐居观音山青林洞等事件,梗概而明朗叙述着。

第四块屏风的上部损坏后,进行了木板更换,并清末邑庠生(巴陵县秀才)吴淞书丹。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吴秀才对已更新的屏风文字内容,进行了47个字的延续性修订,保持了通篇的完整性。这是对明代残篇的实际性补充,“子孙繁衍而居板桥者,自文岩公新屋至福万下六房后昆,重义立学伴子孙,入门有明新之望。予即因其义而序之。”屏风修缮文字时间是民国“庚辰春”,即1940年的春天,距今85年,书写作者时年83岁。

屏风原为岳阳县公田镇板桥陈氏祖传,现为非遗传承人陈飞春管理。他介绍《义门陈序》同时又是一个“寿屏”。621年前的原创作者是103岁的老人,85年前的补序人也有83岁。前后字体完全一致,看不出是两人的手笔。时隔540年用同一种字体,是可以理解的,前人写字大都规矩没有今人的创新笔法,所不同的是第四屏的木质要新,与另外三屏明显有别。

寿星博物馆讲解员陈奎真介绍,考虑到管理和安全的需要,本次是阶段性将屏风展出只在特定的时段或对有预约的特定群体适时开

责编:王相辉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