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旗的底色

苏露锋     2025-05-06 15:44:37

国外馆藏的大清黄龙旗

文/苏露锋

黄龙旗是清朝国旗,清末才启用。黄龙旗飘起来了不久,清王朝就寿终正寝,旗帜坠地。这是龙旗在史上首次用作国旗。历史上,那些胸怀政治雄心或野心、意欲问鼎天下之辈,大多会打出某种旗号,在一定意义上,这些旗号就是他们为图王霸之业而招揽人心的“龙旗”。

逐鹿中原的刘邦,先为汉王,后为汉帝,开创汉王朝。汉朝承袭秦朝旧制和大一统格局,国祚绵延400多年。于是,“汉”文化浸入国人骨髓,影响至深至巨,“汉族”之名由此而来。因无法替代的影响力,“汉”成为中国历史上使用得最多的旗号。而将汉旗号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

东汉末期群雄并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孙权有父兄创下的江东基业,他们的政治资源都非常雄厚。但刘备以贩履织席为业,可依凭的资源极为有限。刘备不愧是枭雄曹操眼中的“英雄”,他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并以此大做文章。刘胜是西汉景帝的儿子,而此时已是东汉末期,一个是西汉一个是东汉,刘备与汉献帝可能扯不上什么关系,但他硬是“算”出了自己的“皇叔”身份,举起了匡扶汉室的大旗。

刘备有了兴汉这面旗帜,加上诸葛亮等时杰、能人的辅佐,一路高歌猛进,占荆州,取益州,入巴蜀。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刘备终于按捺不住了,当起了汉中王。《后汉书.献帝本纪》这样记述:“刘备自称汉中王”,意指刘备称王并不是汉帝的封授。此时,刘备所打旗号的底色开始显现出来——兴王霸之业,匡扶汉室只是他的幌子罢了。

刘备称王之后,有一个传闻在巴蜀传开,说是汉献帝已被曹丕害死。实际上,曹丕受禅代汉后,废汉献帝为山阳公,邑万户。汉献帝虽已退位,但在自己的封邑内,仍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对曹丕上书不称臣,一如舜禹故事。为显示传说中的圣王禅让之事复现于当代,曹丕非但不会害死汉献帝,还唯恐天下人不知道自己优待逊位的汉献帝;因为活着的献帝已然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但却可以继续用他牵制刘备等人。刘备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帜起兵的,只要汉献帝不死,就意味着汉室未灭,他就不能称帝。事实上,汉献帝比曹丕和刘备死得都晚。

刘备声称要复兴汉室,可是,按照曹丕编排的禅让剧本,汉献帝已亲口宣布天命转移到曹氏,并亲手将汉家的天下禅让给了曹家,这样,刘备复兴汉室的事业便失去了依据。而传闻说,曹丕害死了汉献帝,就像西汉末王莽毒死汉平帝一样,这就属于篡汉了,那么天命仍然在汉,这样刘备复兴汉室的事业便又重新找回正当性和依据。由此来看,应该是刘备方面有意编造了这个传闻。

接下来,刘备像模像样地为献帝发丧——正如某人一旦被宣布死亡,其亲属就可以继承其遗产一样,刘备现在便可以毫无顾虑地复兴一个由他本人代表的汉室。随即,刘备登基称帝,国号为汉,史称蜀汉,他意欲继续打着汉的旗号统一中原。

中国历史上曾有多个政权以“汉”命名,除西汉、东汉和蜀汉外,另外还有五个,史学家为了便于区分,给他们起了不同的名字:成汉、汉赵、后汉、北汉和南汉。元末陈友谅的临时政权也取名为“汉”,只因存在时间短而不被史学家承认。

从历史上看,不管是打着“汉”还是其他什么旗号,都掩盖不了个人或集团追逐权力的底色。

摘自《士人风骨》,北岳文艺出版社2023年8月版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