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5-06 11:54:59

解构与重构——《蛮好的人生》对当代生存困境的诗性突围
文|姜冰冰
在消费主义与碎片化娱乐主导的影视生态中,《蛮好的人生》以冷峻的现实笔触撕开都市生活的华丽外衣,将当代人在生存焦虑、情感困局与价值迷茫中的挣扎与觉醒,编织成一部充满哲学思辨的社会寓言。这部由汪俊执导,孙俪、董子健领衔的民生话题剧,不仅延续了现实题材的创作脉络,更通过对生活本质命题的深度挖掘,构建起对当代社会精神困境的多维回应。
一、个体困境与反抗:平凡人生的精神突围
剧中人物的命运轨迹,暗合着现代人在生活重压下的普遍境遇。孙俪饰演的女主角在家庭与职场的双重挤压下,陷入情感孤立与价值迷失的困境——丈夫的疏离、职场的偏见如同无形的枷锁,将她困在异化的生存空间中。但正是这种绝境,反而激发了角色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追寻。她深夜在阳台独自饮酒的长镜头,不仅是情感宣泄的具象化表达,更象征着个体在困境中对主体性的艰难确认。

董子健塑造的角色则展现出一种近乎悲壮的坚持。他在创业失败、理想崩塌的废墟上,仍选择日复一日地修复生活的裂痕。这种看似徒劳的坚持,实则打破了消费社会中“成功至上”的价值霸权,以平凡的姿态证明: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抵达预设的终点,而在于面对挫折时的坚韧与勇气。剧中他在暴雨中搬运货物的蒙太奇,与城市霓虹形成强烈反差,隐喻着现代个体在现实洪流中的渺小与不屈。
二、亲密关系的解构与新型伦理的建构
家庭场域成为该剧探讨现代性危机的核心战场。胡杏儿与高鑫演绎的婚姻关系,展现了现代社会对传统亲密关系的冲击。当情感交流逐渐被利益考量取代,夫妻间的沟通异化为沉默的博弈。但剧集并未止步于批判,而是通过角色在婚姻危机中的自我审视,探索重建关系的可能性。他们在心理咨询室的对峙与和解,本质上是对亲密关系新内涵的共同书写。

亲子关系的呈现更具颠覆性。徐崴罗饰演的少年角色,不再是传统叙事中被动接受规训的对象,而是以反叛姿态挑战父辈的权威话语。他与父母关于学业与兴趣的冲突,折射出代际价值体系的剧烈碰撞。剧中家庭会议场景中,少年用短视频记录生活的方式,实则是年轻一代对传统叙事权的主动争夺,预示着新型家庭权力结构的悄然成型。
三、空间叙事中的阶级隐喻与社会批判
城市空间在剧中成为具象化的社会文本。主角居住的老旧小区与商业精英聚集的写字楼,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邬君梅饰演的精英女性在豪华办公室的俯视镜头,与孙俪在狭窄厨房忙碌的仰拍画面交替出现,直观展现出阶级差异的现实图景。这种空间叙事不仅揭示了资本对城市空间的塑造,更暗示着不同阶层在认知与情感层面的巨大鸿沟。

社区公共空间的刻画则充满乌托邦色彩。居民们在楼道里分享食物、互相扶持的群像,展现出城市共同体意识的珍贵。当剧中人物共同对抗物业不合理收费时,这种集体行动超越了简单的维权,成为重建邻里信任与社区温度的实践探索,为原子化社会提供了温暖的治愈方案。
四、影像语言的诗学革新与文化突围
汪俊在镜头运用上展现出惊人的先锋性。频繁出现的手持摄影制造的摇晃感,精准捕捉现代生活的焦虑与不安;而突然插入的空镜头,如漂浮在城市上空的气球、无人问津的街角野花,则赋予影像诗性的抒情特质。这种现实主义与超现实元素的杂糅,打破了传统民生剧的叙事桎梏,使剧集具有了丰富的解读空间。

配乐设计更显匠心独运。电子音乐与传统民乐的混搭,既呼应了都市生活的现代性特征,又暗合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存续与变形。当主角在危机时刻响起的古琴旋律,不仅是情感的外化表达,更构成了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为迷失在现代生活中的观众点亮一盏精神明灯。
《蛮好的人生》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拒绝提供廉价的心灵慰藉,而是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剖析当代社会的精神困境。它通过对个体生存、亲密关系、社会结构的多维度剖析,构建起具有启示意义的生活哲学。在娱乐至死的时代,这部剧犹如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所谓“蛮好的人生”,不是对现实的妥协与粉饰,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以诗意与勇气重构生命的意义。这种对人性光辉的坚守,正是其超越普通民生剧,跻身当代文化经典的核心密码。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