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郎”曹培顺:一根红薯粉 牵出千万元产业

段嘉琳   安仁县融媒体中心·公众号   2025-05-06 11:10:55

一根根红薯粉,串联起传统非遗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安仁县百晟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曹培顺,怀着对故土的深厚情怀,于2016年返乡创业。

2021年在华王乡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曹培顺将企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化农业公司,专注红薯粉开发。通过“非遗+产业”的创新模式,不仅让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王红薯粉制作技艺”焕发新生,更带动周边22个农户走上致富路。

生产线上,工人将一桶桶过滤好的红薯粉浆搅拌均匀,倒入银色的设备池中。经老师傅再次拌浆后,粉浆流入自动红薯粉机,在高温蒸汽的作用下,原本乳白色的粉浆逐渐凝结成晶莹剔透的红薯粉膜。传送带旁,工作人员迅速将一块块木制网格板放上传送带。随着机器运转,均匀的红薯粉膜被整齐地铺在每一块网格板上。随后,工人戴着隔热手套,手持特制切刀,熟练地将数米长的粉膜切割成宽窄一致的透亮薄片。

工作人员将分割好的红薯粉片整齐码放,静置降温。待粉体冷却,曹培顺都会准时步入厂房,指尖轻触粉面感知温度,确认品质达标后,工作人员便会小心翼翼拿起一张张定型的粉片,轻轻放在晾晒台上——这是决定口感的关键工序,需确保每一片粉体在通风处自然舒展。
54岁的曹桂英站在竹架前,她熟练地抖开一张张红薯粉片。晶莹剔透的红薯粉片在阳光下尽情舒展,随着她指尖翻动,一张张红薯粉片被依次挂在竹架上,排得整整齐齐,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待晾晒完成,柔韧的粉片会被精准切割成均匀的细条,经真空包装后,便踏上通往各地餐桌的旅程。

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发展红薯种植400余亩,农户每亩增收超2000元。2024年,随着300万元标准化车间投产,预计年产量将突破100万斤,带动就业岗位增至50个。
“我们的红薯粉销往全国各地,总销售额已突破700万元。”曹培顺说,通过古法工艺结合现代质量管理体系,打造出经煮不碎、柔韧不断的特色产品,让传统手艺与现代产业碰撞出乡村振兴的璀璨火花。

责编:张思齐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安仁县融媒体中心·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