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05 19:26:3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5日讯(通讯员 李柯)5月5日,立夏时节,耒阳市蔡伦纪念园内烟火氤氲、暖意融融。2025年“一碗粥温暖一座城”非遗美食体验暨“引客入耒”文旅融合主题活动如期启幕。千年古城以一碗立夏粥为纽带,串联起非遗传承、敬老美德与文旅创新,在暴雨倾盆中书写了一曲“文化温度”与“城市情怀”的动人交响。
非遗烟火:一锅立夏粥熬煮千年农耕记忆
晨光未启,蔡伦纪念园已是一派热火朝天。凌晨5时,爱心企业“粥面之韵”与耒阳文旅广体局志愿者们将雪豆、春笋、香椿、糯米丸子等十余种时令食材倾入特制铁锅,非遗传承人手持竹铲,在腾腾热气中演示“三翻九搅”的火候秘诀。“春生夏长,立夏食粥,是耒阳人刻在骨子里的仪式感。”40多岁的非遗传承人曾桂洪介绍,立夏粥作为节令美食,去暑生津,在耒阳已传承千百年,它承载着人们对平安健康度夏以及祈盼丰收的美好愿望。
文旅广体局工作人员为游客送粥
尽管暴雨如注,园内却“粥香不怕风雨深”。文旅广体局干部职工撑伞迎客,将一碗碗热粥递予游客,从株洲冒雨来的游客许女士感慨:“本以为暴雨会扫兴,没想到这碗粥暖了胃,更暖了心。”据统计,主会场当日累计送出立夏粥1000余份,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其中不乏慕名而来的外省游客。
敬老仁心:一碗暖粥传递城市文明温度
与主会场的热闹相映成趣,耒阳城区中心敬老院内,20余名“红马甲”志愿者与粥面之韵、枫林书苑爱心企业代表正将熬煮三小时的立夏粥送至老人手中。“奶奶,粥烫,我给您吹吹。”志愿者小谢俯身轻言,将粥碗递至72岁独居老人张婆婆唇边。爱心企业代表杨羚表示,此次联合粥面之韵共捐赠60余份粥品,并搭配牛奶、面包及生活用品,让非遗传承与敬老传统“双向奔赴”。
除了“舌尖上的温暖”,志愿者们更化身“临时儿女”:为老人修剪指甲、打扫房间、陪聊解闷。76岁的刘奶奶摩挲着新剪的指甲,眼眶湿润:“这些年轻人比亲孙子还贴心!”
文旅融合:一碗粥“煮”活全域旅游新动能
暴雨中的“逆势火爆”,折射出耒阳文旅融合的深层逻辑。近年来,耒阳市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打造“一季一品”非遗体验IP:端午龙舟赛、中秋月团宴、四季村晚等,通过“美食+文化+场景”的沉浸式体验,将传统节俗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文旅产品。此次立夏粥活动更创新推出“非遗研学路线”,游客可探访蔡伦造纸遗址、农耕文化馆,亲手体验古法造纸、熬粥技艺。
“一碗粥不仅是美食,更是文化解码器。”耒阳市政协副主席、文旅广体局局长陆小勇介绍:近年来耒阳以“俵立夏粥”这个独特的地方民俗活动为场景,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深度体验,感受千年古城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人间烟火。
暴雨中的耒阳城,因一碗立夏粥而“沸腾”。从非遗传承人手中的竹铲,到志愿者掌心的温度;从游客唇齿间的满足,到老人眼角的笑纹,这座千年古城以文化为柴、以温情为火,熬煮出一锅“城市人文宴”。当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当敬老不再停留于口号,当文旅融合跳出“门票经济”的窠臼,人们从中窥见,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正藏在这些冒着热气的细节里。
责编:周怡然
一审:周怡然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