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03 21:16:08
前言
4月20日,多次获得国际大奖、15万豆瓣观众打出8.8高分、众多影迷奉为“文艺神作”的经典影片《那山那人那狗》,亮相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4K修复版的影片画质,再一次让观影人如临其境,眼眶红润。借着这股“后劲”,记者走进了《那山那人那狗》的拍摄地——邵阳市绥宁县大园村千年古苗寨。那山依然那样美,那人那狗已今非昔比。
(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大园古苗寨。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佰龙
4月29日,沐浴春日阳光,迎着乡野微风,记者向神秘的千年古苗寨大园村进发。
坐标湘西南,大园古苗寨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南岭山脉八十里大山北麓与雪峰山脉南支的交会地带。这里如星星般散落着大小各异的苗寨。苗族人世代聚居在此,有着浓厚的民族风情。
如今,大园村绝世的容颜,已散发出无限的光芒,吸引众多旅游爱好者前来探幽。
那山——依然那样美
大园古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山是青龙山,古松挺拔,生生不息;水是玉带水,波光潋滟,亘古长流;寨是古苗寨,青砖黛瓦,屋宇绵亘;民是青衣苗,以山为胫骨,以水为血脉。上个世纪末,这山、这园、这景与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结了缘。
小说《那山那人那狗》,让不少读者陶醉,“那字句”也一度风靡。小说作者彭见明,舞美出身,深谙音律之美,在给小说取名时,独具匠心。“la,la,la,有乐感,有节奏,能记住。”彭见明说,小说里的邮递员父子是没有姓名的,这样的设计干净而纯粹。
小说讲述了大山里普通邮递员父子送信的故事,故事中的父子通过一趟送信之旅,消除了隔阂,增进了了解,儿子深刻体会到亲人以及家的分量。故事很纯,人物很真,景色很美,主题很伟大——父爱可以平凡而坚毅,含蓄且深沉。
那山是山,也是人。小说故事中的父亲生在大山,长在大山,没走出过大山,一辈子围绕着大山转。在儿子的心中,父亲也是一座大山,一座慈爱的大山。父亲和儿子要出发了,给乡亲们送邮件。天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鸟雀没醒,鸡犬没叫……晨雾在散,在飘,没声响地奔跑着,朝一个方向劈头盖脸倒去,最后留下一条丝带、一帕纱巾、一缕青烟。这时分,山的模样,屋、田畴、梯土的模样有眉有眼——天亮了。
记者也想在天亮时分去大园古苗寨的石拱桥上,期望与这对父子来一场没有约定的“偶遇”。我们抵达苗寨前,晨雾还未散去,如青烟、纱巾般罩着寨子。石拱桥上,没有“偶遇”送信的父子,只听得桥下宛如丝竹般的流水声。桥下几名浣衣女,身着朴素的苗衣,衣袖挽起,露出白皙的手臂。阳光洒在她们的身上,勾勒出柔美的轮廓。几声清脆的牛铃传来,牛后跟着一个扛犁的耕夫,那人、那桥、那牛组成了一幅水墨画卷。和小说中的山、小说中的人、小说中的村寨描述一致,仿佛从小说中“走”出来的一样。
大山拦路,道路崎岖。小说中父子要走的这趟邮路,有100多公里,费时三天两晚。一路经过天车岭、望风坑、九斗、寒婆坳、猫公嘴,中午在薄荷冲吃饭,再过撑掌山,夜宿葛藤坪。种种艰险藏在地名的字缝里。大园古苗寨及其周边,有矮子寨、梅口峡、横路头、莲荷山、格木山、猴子山、龙嘴山等等,地形地貌与小说中描述大致吻合。
(苗寨人的业余生活——舞草龙。通讯员 摄)
2021年,彭见明受绥宁“四月八姑娘节”组委会邀请,首次走进大园古苗寨,参观后发出由衷感慨:“不得不佩服摄制组,将电影《那山那人那狗》的取景地放在大园,这就是一个天然的摄影棚,与小说故事发生的人文背景高度吻合。”
时过境迁,那山依然是那样美。如今的大园古苗寨,家家户户用上了高清电视和互联网。2018年,绥宁农村公路全部拉通,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从绥宁县城驾车到大园古苗寨,只需要20分钟。大园古苗寨如今已走出了200多名大学生。
那人——爱得深沉
一位文人和一群电影人的众擎易举,让大园古苗寨走出了深山,改变了苗寨人的生活。这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对大园古苗寨爱得深沉。
1983年,转型专业作家的彭见明,在平江一偏僻小镇隐居起来,专心文学创作。那个车马很慢的年代,思念却很长,书信成了他与外界沟通最为经济实惠的方式。彭见明成了邮局常客,邮递员们和他开起了玩笑:“听说您是一位作家,什么时候也写写我们?我们邮递员一条路走一辈子,一走就是几十年。”
也许是被邮递员的事迹所感动,也许是彭见明心里早有故事腹稿,一种来源于内心的创作冲动,激烈而持久。他只用了半年时间,便完成了小说《那山那人那狗》的创作。小说问世不久,迎来一位忠实读者——康健民。
康健民与记者聊起往事,说当年看到这篇小说,唤起他许多美好的回忆和感受——普通人做着他最钟情却又最普通的事,而这最普通的事又关联着无数的普通人。“我在湖南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时,想将其拍成电视剧。直到1995年我担任潇湘电影制片厂厂长后,时任策划中心创作人员的韩万峰向我提及此事,我又萌发出这一想法。”
康健民找到同届校友霍建起,和霍的妻子、著名剧作家苏小卫,三人一拍即合,于1998年筹备并摄制完成了这部电影。“当年,我们正在集中精力拍摄电影《国歌》,经费十分紧张,但为了这部电影的拍摄,编剧、导演及各位主创人员宁可少拿片酬,也要把这部电影做出来。180万元的总成本,大家只为拍出一部想拍的电影。”
摄制组找了很多实景地,最终选择了大园古苗寨。电影一“炮”而红,捧回了第十九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观众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大园古苗寨借势走出大山,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小说有终章,电影有结局,但故事在大园古苗寨远没有结束……
2015年,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在大园古苗寨拍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主演之一的刘烨,带着儿子回到了大园古苗寨,他看到一切还是17年前的样子,那青石路,那古屋深巷,还有那套用过的蚊帐。刘烨躺在屋檐下感慨万千:“除了亲吻这片厚重的土地,和她贴心耳语,没有更好的方法表达内心的感动。”
大园村的村民、电影《那山那人那狗》里的群演杨乙容,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拍摄那天,她抱着女儿本色出演村民,满脸笑容。如今,女儿已大学毕业,在市区一家综合医院工作,自己和丈夫搬出了十几平方米的老宅子,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又办起了“农家乐”,“生意好时一天能挣5000多元。”杨乙容笑着说。
那村——变与不变
和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拍摄时相比,大园古苗寨变了很多,又有很多地方没变。34座335间窨子屋,宛如被遗忘在尘世的珍宝,承载着过去的生活与温馨。它的屋檐下,或许唱响过四月八歌谣,或许有孩童追逐嬉戏的身影;它的厅堂中,或许曾回荡着一家人的欢声笑语,或许有苗家姑娘灵动而清澈的双眸……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大园古苗寨犹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时光的角落。斑驳的墙壁爬满了岁月的痕迹,像是一幅古老的画卷,诉说着曾经的故事。灰瓦覆盖的屋顶,略显沧桑,却依然顽强地为老宅遮风挡雨。木质的门窗已不再鲜亮,透露出一种质朴的韵味,仿佛每一扇都藏着无数的秘密。老宅的院子里,石板路的缝隙间长出了青苔,那是岁月沉淀的绿意。老宅,如今多了几分清净与闲情。
在大园古苗寨,不变的还有文化传统。苗寨文化的根在“三鱣堂”和“四知堂”,前者是大园古苗寨里的私塾,传承苗人“承前祖德孝与义,启后子孙读与耕”的家风,后者是清官杨震的居所。杨震曾经拒绝自己的学生夜送10斤黄金。学生认为深夜送黄金无人知道,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绝了,从此,杨氏后代就用“四知堂”来纪念其清正廉洁。逢年过节,大园古苗寨家家户户挂“四知堂”灯笼。如今“四知堂”已成为“邵阳市清廉文化教育基地”和全市重要的青年家风教育阵地。
二十多年间,大园古苗寨矗立在喧嚣与寂静交织的世界里,变的是表象与形式,不变的是本质与内涵,如同两根交织的经纬线,编织出大园古苗寨的美丽画卷。如今,寨子里开起7家特色民宿,9家“农家乐”,苗寨所在的大园村变大了3倍多,每年接待的游客上万人。看到家乡的变化,在外做旅管的年轻人杨彩虹,又回到了大寨里,协助大园村委会成立了“美丽大园旅游公司”,帮其培养了20多名“导管员”,去年带队接待了1000多名前来大寨研学的学生。“每接待一名游客能为村集体增收5元,去年大园村集体收入超过了30万元。”大园村党总支书记杨文淼说。
离开寨子时,阳光正慵懒地洒在大园古苗寨的石板路上,如同电影中的慢镜头,演绎着苗寨的宁静与祥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桥一井,一砖一瓦,一路一巷,像是文学作品细腻描绘的场景,充满了人文气息。大园古苗寨,有的是安宁和乐的氛围,有的是安居乐业的图景,有的是一份对家园的寄托和希冀。
来大园走走吧,让生活慢下来。
责编:昌小英
一审:昌小英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