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基因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中闪耀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03 20:48:13

粟蓓佳

教育部2023年印发的《关于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创新创业人才。将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不仅有助于青年一代传承革命精神,还能为其创新创业实践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助推创新创业团队形成独特竞争力、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厚植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与创新创业精神在本质上高度契合。应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传承红色基因教育深度融合,以红色基因塑造创新创业灵魂。

一是培育红色创业理念。传承红色基因强调践行“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可以此为指引,鼓励大学生从呼应人民需求出发设计创业项目。如湖南大学实施“红枫计划”,引导学生围绕乡村振兴、老区发展等国家战略开展创新创业。二是构建“红创融合”课程群。开发特色课程模块,围绕“革命精神与企业家精神对比研究”“‘长征精神’与创业韧性培养”“延安整风与团队建设”“‘两弹一星’精神与科技攻关”等创新课程体系。如湘潭大学开设“毛泽东战略思想与商业创新”课程,用革命智慧启迪创新思维;将“农村包围城市”“统一战线”等战略思想转化为市场细分、资源整合等商业策略,深受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欢迎。三是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这是推动红色基因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可聘请相关人员兼任创业导师。如湖南工商大学先后邀请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任弼时纪念馆、彭德怀纪念馆工作人员及宣教团队深入课堂,与青年大学生面对面讲述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将传承红色基因融入育人全过程,不仅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勇气、决心,还启发他们在创新创业中不拘泥于传统思维、坚定追求目标,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中深融红色基因

将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既能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又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一是深入发掘“红色富矿”,促进红色资源活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可挖掘未被关注的红色人物、事件、文物(如红军借条、革命日记等),或通过田野调查收集口述史,将其转化为文创产品素材。如湖南师范大学团队深入40余处红色景区、革命老区调研,将学思践悟成果转化为红色美育作品《青春共绘二十大》系列红色漫画、漫评;14支湖南高校团队以宣传湖南文旅为核心,开启创意比拼、云端较量,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了上千个作品,累计播放量超过3亿。二是构建“红色+”跨界生态,促进创业模式创新。用大数据分析红色旅游消费趋势,精准设计产品;打造“红色咖啡馆+党史读书会”“红色电竞+历史战役复现”等新场景。如长沙理工大学“基于VR技术的红色古建故事性体验开放项目”,通过科技赋能,精准复刻红色经典建筑的肌理细节,生动还原其背后的红色故事,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既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也可推动红色经典建筑保护与相关经济产业协同发展。三是用青年语言重构红色叙事,促进传播破圈。可将红色故事改编为说唱、街舞、短视频等青年文化形式,并开展“红色探访直播”,打造网红打卡点。如湖南农业大学学生举办名为“重溯遵义风云,传承红色薪火”的沉浸式“红色剧本杀”活动,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踊跃参与。四是构建红色创业共同体,实现价值共生。可与革命纪念馆、红色村镇实行IP授权合作,搭建“老区农户+大学生设计团队+电商平台”产业链。如湖南大学团队启动了面向隆回花瑶地区的“花瑶花”文创项目,通过整体文化形象传播、产业化成果会展、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建设,帮助当地花瑶特色文化产业建立整体品牌形象——“湘home”,扩大市场影响力。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回馈社会中弘扬色基因

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回馈社会,关键在于通过价值重构、模式创新、技术赋能,展现并传递团队的社会责任感。当大学生创新创业者用商业智慧解决老区教育难题、用科技手段保护革命文物、用青年话语传播红色精神时,他们不仅在创造经济价值,更在书写新时代的“为人民服务”篇章。这些扎根中国大地的创新创业实践,有助于弘扬红色基因。

一是设计公益产品。在产品中嵌入公益基因,每笔消费可自动产生公益价值。如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在名为“韶华”的毕业设计作品展中进行爱心义卖,鼓励毕业生通过自愿方式将设计作品义卖,所有善款存入文创艺术温情基金,用于学院红色育人基地建设和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二是搭建公益型传播体系。将公益行动转化为品牌叙事,构建情感联结。如湖南女子学院“智箩小分队”开启“红色直播间”,在直播中声情并茂讲述“一担皮箩”的故事,吸引了数千人次观看。三是探索“公益合伙人”机制。如湘潭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7所大学联盟,成立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高校联盟,并发布了《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高校联盟盟约》。各联盟高校积极开展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并加强交流与合作,服务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和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万丽君

一审:万丽君

二审:尹虹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