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姣燕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02 20:10:04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孟姣燕 通讯员 周金云
【荣誉档案】
陈育伟,男,1973年8月出生,高级技师,衡钢340厂轧管车间穿孔工,曾获2019年全国钢铁工业劳动模范。
【奋斗故事】
在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340厂轧管车间,陈育伟的耳朵就是最精密的检测仪。这位“穿孔王”能从机器的轰鸣声中听出0.1毫米的偏差,就像老中医把脉一样精准。
31年来,他坚守一线,只干“穿孔”一件事,带领团队攻克了深海油气用管等“卡脖子”技术,用匠心铸就“中国制造”的金名片。
穿孔,是把实心管坯穿制成空心毛管的工艺过程,是热轧无缝的重要工序。
早在2005年,衡钢从德国引进340穿孔机组,操作界面全是英文。陈育伟虽然只有中专学历,却有不服输的干劲。他把操作界面上的单词一个个抄在本子上,查字典、背词义,连吃饭的时候都在翻手册。夏天手出汗多,没半个月,手册就被汗水泡得字都糊了。正是凭着这股钻劲,他很快摸透了洋设备的“脾性”。
2020年,340机组刚生产大口径薄壁管时,毛管容易穿破,出现“鱼尾”样的缺陷。他主动参与问题攻关,天天蹲在机器边观察,上网查资料,把轧制参数和缺陷情况记了满满几个笔记本。无数次观察对比后,陈育伟发现,导盘高度不合适,建议调整参数。一试果然管用!“鱼尾”没了,废品少了,效率上去了!340机组从最初月产3万多吨到如今8万吨,陈育伟立下了汗马功劳。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能看到陈育伟的身影。穿孔过程中一旦发生“包顶杆”,损失不可估量。那段时间他就像着了魔一样,整天围着机器转,最终琢磨出了一套“看、听、摸”的独门绝技。看顶杆和顶头连接牢不牢,听机器声音对不对,摸设备振动正不正常。靠着这个土办法,他把工段“包顶杆”次数从每年几十次降到零,直接创效500万元。持之以恒的潜心钻研,陈育伟创造了两套先进操作法,在全厂推广应用。
改进P92钢管工艺,月降燃气成本160万余元;优化换孔型流程,时间缩短40%;参与研发深海立管,打破国外垄断,让中国深海气田创下“1500米+”新刻度……提起一项又一项成绩,陈育伟朴实地说:“这些成绩不是我一个人能干成的,是衡钢人一起拼出来的。”
除了解决生产难题,陈育伟最上心的事就是带徒弟。他常跟年轻工人说:“当工人不能只会按按钮,得知道机器为啥这么转,出了问题咋办。”
陈育伟热衷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20多名技术骨干。徒弟们从他身上不仅学到了技术,更学到了脚踏实地、为人忠厚的作风。陈育伟与徒弟李洁荣获衡阳市高技能领军人才、劳模工匠师徒“结对子”活动优秀师徒称号,他所在的工段也曾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
4月28日获表彰时,他依然惦记着车间的生产:“咱们生产的每一根钢管,都承载着国家重大工程的信任;咱们把控的每一道工序,都关系着中国制造的口碑。”
责编:谢卓芳
一审:谢卓芳
二审:胡宇芬
三审:李伟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