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边区民族团结的颂歌——读《一方水土》有感

张治东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02 19:54:09

文/张治东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一个地区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了,就少了纷争斗殴;一个国家各民族大团结了,就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外敌就不敢入侵,国家就容易实现繁荣富强。

梁厚能先生的乡土文化散文集《一方水土》,以史家笔法,客观描写了其家乡——地处湘鄂渝边区的桂塘坝及其邻近地域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社会变迁、乡土人物等,小环境呈现着大背景,其“存史、资政、育人”的价值显而易见,书中对边区民族团结的描写与歌颂,更是可圈可点!

首先,通过对桂塘坝多民族聚居地细致多角度的描绘,展现了不同民族在同一地域内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作者以其深情的笔触,刻画了桂塘坝这个“一脚踏三省”地方的村民相互通婚、共同劳作、相互依存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本身就是民族团结的一种体现。

书中开篇写道:“桂塘坝,是土家苗汉多民族杂居地,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百分之九十(苗族51%、土家族38%),是全县苗族人口最多的乡镇。这里三省边地文化与多民族文化双重融合。桂塘人秉承与邻为善的处世之道,民族团结,边邻友好,是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历史上从未发生过民族纠纷事件。边区村民之间相互通婚,拐弯抹角都成亲戚。街上有一向姓人家三个儿媳妇分别来自湘鄂渝边区不同民族。”

书中多处提到边地村民间的姻亲关系。“就我家来说,就是三省融合的大家庭。我的母亲是重庆人,两个姑姑和姐姐、四个堂妹均嫁到重庆,两个婶娘一个是重庆的,一个是湖北的。”

“梁家寨人素来团结,崇尚与人为善,在入寨口竖上‘里仁为美’石碑,与周边村寨各姓和睦相处,三百多年来从未与之发生冲突,并与周边各寨各姓世代开姻亲,而且是亲上加亲,每有红白喜事,周边各寨各姓村民都自发前来道喜、祭奠抬丧,无偿帮忙帮厨。一家人的事变成了全村人的事。”

在《苦达岭:悬崖上的村庄》一文中写道:“彭、田二姓祖先都是向家女婿,因姻亲来到岭上的,故而彼此都是亲戚。为延续后代,晚辈们继续开亲,娶过来,嫁过去,亲上加亲,世世代代、家家户户后代,既是家族,又是亲戚,就像山里的葛麻藤一样,网去网来,搞不清楚。老一辈是嘎公舅爷,年轻一辈是老表。这样有意思的现象就出现了,向家有一对叔侄,与老忠成同辈,均称为老表。这也不要紧,‘家有三门亲,各人喊各人’。这样,岭上村民就不是简单的邻里关系了。他们亲连着亲,族连着族。正所谓打断了骨头连着筋。一家有喜事,全村人跟着乐,纷纷前去道喜。”

其次,书中大量运用民间文化和方言俚语,体现了边地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书中不惜笔墨描写流行于边地的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等,这些民间文化,往往蕴含着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文化的融合,从而增强边区各民族的团结。

又如他在书写中写道:“古道溪土家苗汉杂居,有杜王肖梁李田张等十多个姓氏,村民都秉承与邻为善的处世之道,和睦相处,相互开姻亲,七弯八绕地都成了亲戚。”“田彭向是湘西土家族的典型姓氏,从其祖先迁徙前的居住均是土家族地区。现在,岭上村民在民族认同上,均承认自己是土家族,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其民族特征在消失。村民没有人讲土家话,仅保留部分土家族称谓,如爷爷叫拔普,姑姑叫嫲嫲,姐姐叫大大。再就是有四十多个纯土家语或土汉语结合的地名,如英里苦达、索代、木又窠、迟、惹哈、尔达湖、古及、莫几牙、车必哈、思林木及、屁踏、拉尺坝、苏及沟、母围、且旁、苦老水、车窠低、窝垛等。

“苦达岭”就是土家语与汉语的结合体。“苦”即山,“达”即下方的,“岭”就是汉语山岭。三字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大山下的岭岗。书中用《漫话桂塘坝方岩》专章对流行于湘鄂渝边地的方言进行了深度梳理,特别是对“嗨”“二气”“逮”“像卵形”等四个高频词,作了趣味解读。作者对这些方言的成因进行了剖析,认为桂塘坝方言具有“渝东酉阳、鄂西来凤的方言特点。桂塘坝地处湘鄂渝三省市边区,三地界犬牙交错,三省村民水乳交融。山同脉,水同源,人同宗,民同俗,语同音,外人来到这里参观很难分清自己身在何处。”

其三,书中讲述边区民族团结故事引人入胜,俯拾即是

二隥岩,是湘渝边界上的一个土家族古村落,与重庆酉阳大溪镇石堤村只一步之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边陲古寨。

“因明溪里地处三省交界之地,村民田土犬牙交错,边界一直扯不清常,村民为争夺地界经常打架扯皮,甚至动刀动枪,流血事件经常发生,三地官方对此也束手无措。在这种情况下,彭君宪挺身而出,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威望妥善划定了三省边界,平息了事端。从此,三省边区人民世代友好,再无争端。彭君宪为加强三省边区民族团结,立下汗马功劳,可歌可颂,永垂青史。”彭君宪的壮举,嘉庆版《龙山县志》作如下记载“彭君宪,生平灵警勇敢,乡人惮服。雍正间,明溪里,西界四川,北界湖北,三省接址纷无定处。悉凭君宪为之画一。”

二隥岩村民老红,秉承老祖宗遗风,巧化边界纠纷的故事,一直在边区流传,书中也有精彩描写:“老红首先控制住局面,稳定双方情绪,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将双方当事人请到一旁,运用在法律服务所工作时掌握的法律知识。有理有据地进行调解,老红说‘大家都是边邻处境,抬头不见低头见,要互相谅解,以和为贵。’最后双方握手言和,成功达成协议,打人者向彭某赔礼道歉,并赔偿医疗费五百元。就这样,一起即将发生的边界群体械斗,被老红迎刃化解了。”

五板船是酉水边的一个古码头,作者来此采风发现一块《众省义渡碑》,书中写道:“在捐款名录中,老红惊喜地发现他们二隥岩彭氏先人的大名,叫彭应榜,捐银十六两,为捐款数额之最。作为桂塘坝人,我对这位远逝的老乡由衷地钦佩,也因他而感到几分自豪。修桥修路修渡,自古以来是受人称颂的积善积德之举,我们念叨这些先人的名字,口留余香。对他们的善行义举由衷的钦佩和点赞。从捐款人的众多姓氏可以看出,五板船过渡的人应来自湘鄂川(现为渝)边区各地,由此看出,五板船是名副其实的众省码头。”这块古碑,也成为边区民族团结的象征。

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形成的“桂BA”,已走过漫长的四十三年,已满四十届,其历史比火爆全国的贵州台盘村BA还要长。每年“桂BA”,都成为三省边区村民的狂欢节。最多时,来自三省边区的参赛队伍达34支,观众达数万人。大年初一至初三看球赛,已成为三省边区的一个新民俗。书中对此有浓墨重彩的描写:“四十多年来,‘桂BA’没有发生一起重大打架扯皮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每当偶尔本土球员与客队发生小纠纷时,场外桂塘观众不是起哄闹事,而是数落本土球员:人家是客队,要谦让一点,莫计较,输一场球,好大个卵事嘛?不然把人家搞寒心,不来参赛了,看你几爷子和谁比去!光自己几个搞,有个卵看头嘛!重庆那边的可大、易家湾、五湖、酉酬、后溪、大溪等球队,湖北那边的新安、百湖司等球队,一接到主办方邀请,均欣然捧场参加。”

书中还写道,湖北来凤的百福司古镇地处酉水岸边,“自古有端午节扒龙船的习俗,近些年得到发扬光大。2021年的龙舟赛,来自鄂湘渝的代表队达到三十四支,盛况空前。老家桂塘坝不通水路,村民大多不识水性,被人笑称是‘旱鸭子’。街道上的雷二蛮将这些‘旱鸭子’组建了男女两支队伍,带领他们到百福司训练、参赛”。为输赢,只为捧场。

桂塘,是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一方水土》虽不是描写边区民族团结的报告文学,作为一部纪实文学,作者将边区民族团结主旋律贯穿全书,使读者真切感受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三省边地是多么的团结、和谐和美丽,《一方水土》堪称一曲边区民族团结的颂歌!

(张治东,吉首市作协主席)

责编:李璇

一审:李孟河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