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艺风丨矿灯照亮的史诗

罗洛 版面责编 刘瀚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02 08:39:48

文丨罗洛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湖南美术馆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展览——“捐赠与收藏研究展·康移风”。这位78岁的矿工画家慷慨捐赠130件代表作,其中包括从早期《我的弟兄》到近期巨制《大唐中兴颂》的作品序列。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回顾,更是一部用矿灯照亮的生命史诗,记录着一位工人艺术家如何以画笔为镐,在生活的矿脉中挖掘艺术的真金,传递着一位老矿工的思考、艺术家的责任。他的这些画作,不仅记录了时代的辉煌,更是让那些支撑辉煌的普通人被看见。

源自矿井深处的人文之光。康移风的艺术之路始于湖南涟邵矿务局的矿工时期。“因了那一张张沾满煤尘的脸,那汗迹斑斑的窑衣,那一个个动人的乃至催人泪下的矿工故事,我的情感体验迫使着笔触要伸进浓浓的水墨世界里。”1974年,康移风画了一幅矿工题材作品参加湖南省首届优秀美术作品展。从此,他的艺术世界便与煤矿工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下井、劳动、小憩、收工……这些采煤工人的日常生活瞬间成为他笔下最美的风景。2005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我的弟兄》系列,以刀劈斧砍般的笔触刻画出矿工群体的钢铁意志。画面中黝黑的面孔、沾满煤灰的工装、如雕塑般坚实的肌肉线条,构成了中国美术史上罕见的劳动者群像。这些作品拒绝浪漫化的英雄叙事,而是以“方直厚重”的笔墨语言,融合西方立体构成与传统线描,真实呈现矿工用生命博取生存空间的生存状态。中国美术馆收藏的《憨》与《我的弟兄》,标志着“煤矿工人”形象首次以主体姿态进入国家艺术殿堂,完成了从“煤黑子”到“黑色脊梁”的审美正名。

康移风 矿工肖像 2007年 90cm×90cm

工友情怀的审美转化。康移风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内在于劳动者”的创作视角。与专业工作者对工人群体的想象性描绘不同,他的矿工系列始终保持着“弟兄”般的平视关怀。康移风曾说,自己以前画矿工,着力表现他们的苦难与沉重,恰恰忽略了他们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而事实上,矿工有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在繁重艰苦的工作面前,在不知何时降临的危险与灾难面前,他们表现出的却是坚忍与乐观。在康移风看来,矿工和其他群体一样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他们并不需要大家的同情与怜悯,而是需要理解与尊重。作为艺术家,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一种积极的创作状态去挖掘劳动者的尊严。”在《矿工组画》(2016)中,升井后疲惫而满足的笑容、工友间相互点烟的默契、井下黑暗中闪烁的矿灯,这些细节凝结着四十余年共同劳作的生命记忆。有专业者评价其作品“将潇洒豪情化作灵感源泉”,这种豪情既来自矿工群体的集体气质,也源于康移风本人“金嗓子”般的生命热情——在画展开幕式上,这位老画家仍会即兴高歌,将矿山的劳动号子转化为笔墨的节奏。

从《我的弟兄》到《大唐中兴颂》的精神跋涉。康移风近年创作的《大唐中兴颂》标志其艺术境界的升华。该作以浯溪摩崖石刻中颜真卿手迹《大唐中兴颂》为灵感,用纪念碑式构图再现盛唐气象,分“天将昌唐”“地辟天开”“盛德之兴”“石刻颂德”等部分,生动呈现了《大唐中兴颂》所记述的内容情节。有趣的是,画家将矿工造型中的“雄浑之力”注入历史人物塑造,使文臣武将皆带有劳动者特有的坚实感。这种“以工写史”的创作路径,与其《千里湘江图》《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等巨制共同构成“劳动者书写历史”的视觉宣言。从具体矿工形象到抽象历史精神的跨越,康移风的“工人艺术家”之路越走越宽广。

站在《大唐中兴颂》的巍峨画卷前,我看到的不仅是盛唐气象的视觉重现,更是一位老矿工用毕生积蓄的“墨块”垒起的精神丰碑。从地心到殿堂,康移风以矿灯般的执着,照亮了劳动者在艺术史中的应有位置。这些沾染煤灰与汗水的画作,终将以“劳动美学”的厚重质地,沉淀为新时代劳动者的肖像,为劳动者的生活赋予了纪念碑式的表达。

责编:廖慧文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