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5-02 07:58:5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谢朋
“ 五一”期间,邵阳市大祥区的广袤田野一片喧腾。在罗市镇,金黄的油菜花随风摇曳,农机轰鸣声此起彼伏,农民们弯腰插秧、无人机低空盘旋施肥,一幅人勤春早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清晨6点,罗市镇砀山村“60后”缪立平就带着他的“宝贝”——两台农业无人机来到田埂边。作为村里的老农民,他所掌握的技能是全能的,无论是耕田机、插秧机,还是挖机、无人机,他总是第一个在村里最先掌握这些机器为农业服务,他的无人机承包了周边2000亩农作物的植保工作。“以前我背着药桶打农药,一天最多10亩;现在无人机一天能作业400亩,效率翻了几十倍!”他一边调试设备,一边向笔者展示手机上的智能监测系统,已经插秧快半个月的早稻田的土壤、虫害以及禾苗预警等数据实时跳动。
同样是“60后”、种田能手老农民徐建中蹲在砀山村的秧田旁,捏起一撮泥土仔细端详。“刘书记,先插秧的早稻已经开始分蘖,可以杀虫了。”他随手又捧水闻了闻,“施肥和杀虫可以同步进行”,当场给围观的农户上起“微党课”。
不远处,同样是“60后”的李云祥正挽住裤管在田间不断穿梭,指挥着挖机把陷入泥地的插秧机拽出来。他抹了把汗笑道,“如果机械不陷入较深的泥层,影响速度,400亩早稻7天就能插完!”
“这样的场景在砀山村并不鲜见。春耕启动以来,我们带领这些资深老农民,深入田间地头,科学育秧、管水、施肥、杀虫,为确保粮食生产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村支书刘建军翻开记录本,密密麻麻写满了近期已翻耕面积430亩、农机调度78台次,解决了育秧烂根、白苗率以及用工和农机检修等问题。
“以前种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科技赋能下,传统农时被重新定义。在砀山村育秧工厂,恒温恒湿的层架式秧盘青翠欲滴,可比露天育苗提前15天出苗。 相关技术人员介绍,“整合了气象、土壤、湿度、温度、市场等12类数据,今年打算新增AI长势预测功能,可提前40天预判产量波动;自动灌溉系统正根据传感器数据精准滴灌;装有北斗导航的拖拉机将翻耕深度误差控制在1厘米内,等等”。
夕阳西下,砀山村的田野依然热闹。插秧机灯光划破暮色,育秧工厂新上市的秧苗被抢订一空,老农民的手电筒在稻田间明明灭灭。春潮涌动处,汗水与希望正在泥土中孕育新的丰收。
责编:昌小英
一审:昌小英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