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奏响新时代劳动赞歌——怀化市部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风采展示

  怀化日报   2025-05-01 15:46:33

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人民的楷模、国家的栋梁。在广袤农村田间地头,在驾驶一线,在传承创作现场,在“田野诗班”里,他们用汗水浇灌梦想、用时间磨砺本领,把平凡的事业变成大有作为的成就,谱写出一曲曲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4月28日,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几位来自怀化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与劳模风采。

——编者

模范驾驶员杨骐铭

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光芒

杨骐铭在驾驶室(资料图片)

他从事公交驾驶工作18年,始终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他安全行车70多万公里,保障每一趟车的安全准点。面对乘客的需求,他总是热情相助。他为了保证每晚高三学生晚自习后,能赶上最后一趟末班车回家,主动承担起开末班车的工作,这一坚持就是十多年。他就是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怀化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驾驶员杨骐铭。

杨骐铭的名字几乎与高三学子们的夜晚安全回家紧密相连。面对晚自习结束后交通不便的困境,特别是那些家住偏远地区的学生,杨骐铭主动请缨,承担起驾驶末班车的重任,这一坚持便是十多年。

15路公交车原终点站位于较为偏僻的“轮胎市场”。一天晚上,杨骐铭驾驶末班车到达该站时,发现一位名叫琳琳的高三女生在站台焦急等待。原来,琳琳的家在终点站往前一公里的兵站路口,而父亲通常会在站台接她,但那晚却迟迟未到。杨骐铭见状,主动上前与琳琳交谈,并决定亲自送她回家。这次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许多学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于是,他向公司提出了延长末班车终点站的建议。

经过多次沟通与实地考察,公司最终采纳了杨骐铭的建议,将15路末班车的终点站延长至兵站路口。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琳琳等学生的回家难题,也极大地方便了沿线居民的夜间出行。杨骐铭的这一善举,赢得了广大乘客的赞誉和感激,尤其是那些每天晚归的学生和家长,更是对他充满了敬意和感谢。

18年来,杨骐铭始终将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他每天清晨早早到岗,仔细检查车辆状况,这个动作他重复了6480次,正是这份坚持确保每一趟车都能安全、准时发出。在营运中他始终保持着零事故零违章,这是百万安全公里背后的付出和承诺。在岗位上,他的行车日志就是教科书,前后带出40多名合格的驾驶员徒弟。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他始终坚守在驾驶岗位上,从未有过一丝懈怠。在广大乘客的心目中,杨骐铭是当之无愧的好司机。他不仅驾驶技术娴熟,服务态度更是无可挑剔。每当有老人、孕妇或行动不便的乘客上车时,他总是耐心等待,并主动帮助他们找到座位。他的车厢里总是充满了温暖与关怀,让每一位乘客都能感受到家的温馨。

杨骐铭的事迹是怀化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全国公交行业的一面旗帜。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致富领头人雷华英

跨山越海引领乡村振兴

雷华英查看冰糖橙品质(资料图片)

她将苗乡的鸡蛋送上国际餐桌,用十年时间带领2.8万乡亲脱贫致富;她以“蓝凤凰”之名,让湖南苗乡的柑橘、猕猴桃以及各类果蔬跨山越海,成为乡村振兴的闪亮名片。她就是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麻阳蓝凤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华英。

2009年,31岁的雷华英因国企改制下岗,人生骤然跌入谷底。她辗转北京、广州、贵州,摆地摊卖服装、开餐馆、经营酒店,用四年时间攒下人生“第一桶金”。2013年,她毅然返乡,将全部积蓄和贷款投入农业,创办麻阳蓝凤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雷华英引入德国全自动化生产线,建成存栏90万羽的现代化养殖场。鸡舍里恒温通风系统精准调控环境,蛋鸡“喝168米深井水、吃科学配比饲料”,鸡蛋通过传送带直接进入分拣车间,全程不落地。依托“世界长寿乡”麻阳的生态优势,“蓝凤凰”“麻麻亮”牌鸡蛋接连斩获湖南省著名商标、中部农博会金奖,日产50万枚鸡蛋中三分之二销往香港市场,成为香港市场明星产品,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作出积极贡献。昔日山沟里的土鸡蛋,就这样飞出了苗岭深山。

企业刚见起色,雷华英就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一人富是小富,万人富才是真富”,她坚持“委托帮扶”模式,即贫困户以小额信贷和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公司,享受“保底分红+优先就业”双重保障。从2014年的23户试点,到现在覆盖全县18个乡镇8300户,累计分红2080万元,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在深耕鸡蛋产业的同时,她将目光锁定家乡的另一张“金名片”——麻阳冰糖橙。多年来,她带领团队翻山越岭考察土壤,引进农科院专家,在苗岭深处开发10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从嫁接改良到品种筛选,历经上千次试验,终于培育出“锦和”“锦密红”等新品种,果肉细腻无渣、糖度高达17%,一经推出便风靡市场。

紧跟时代浪潮的她,更在直播间里开辟新战场。身披苗族银饰盛装,她对着镜头娴熟介绍:“我们的月子蛋含有12种微量元素,宝宝聪明妈妈健康!”农博会单场直播卖出冰糖橙两千万斤。她坚定不移地借助高科技新手段,她说“传统农业也要拥抱新浪潮,手机就是新农具!”目前,公司持续推动冰糖橙、鸡蛋和新鲜优质农产品出口香港、东南亚、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加拿大、新西兰等,为怀化地区农产品出海打下了一片新天地。

从下岗女工到乡村振兴带头者,雷华英用十年光阴诠释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时代交响。当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蓝凤凰产业园的自动化生产线已开始运转,一枚枚印着凤凰印章的鸡蛋正装车启程。它们将穿越武陵山脉,经怀化国际陆港奔向五洲四海,如同雷华英常说的那句话:“蓝凤凰不仅要飞越苗岭,更要让世界看见中国新农村的勃勃生机!”

雕刻专家胡杨

守护创新传承非遗

胡杨雕刻石雕(资料图片)

他30余用手中的刻刀在石头上作画,尽显石雕之美。他创建了“沅州石雕”传习基地,保护和发展非遗传统工艺,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乡村振兴带头人。他就是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芷江椽兮工作室艺术总监、沅州石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杨。

胡杨秉持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十数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沅州石雕的钻研。他将线刻、浮雕、立体圆雕、镂空雕刻等技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在俏色巧雕、宫作砚雕技艺(宫廷制砚技艺)和海派砚雕手法上,更是独树一帜。他根据调研一手资料和古籍文献记录恢复了沅州石雕古代文房器物25个种类传统技艺,创新文房器物10多个种类,与时俱进丰富了沅州石雕产品,开拓了沅州石雕市场。

出于对沅州石雕传承的使命感,胡杨在芷江镇十万坪侗寨精心打造了芷江沅州石雕传习基地。基地内设有6个展示厅,各类精美石雕作品琳琅满目,充分发挥了工匠人才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丰富了沅州石雕对外展示的平台。

胡杨广纳贤才,收纳徒弟近100名,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与经验传授给他们。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培养出1名全国技术能手、2名工艺美术大师、高级技能等级考评员1名,高级工艺美术师2名,高级工两名,1名“非遗”沅州石雕市级传承人、4名“非遗”沅州石雕县级传承人。此外,他积极与怀化学院等院校展开合作,2018年以来主办了2期沅州石雕传承人培训班,召开了2次沅州石雕研讨会,有效传播了沅州石雕的非遗魅力;2022年加入湖南省“楚怡”职业教育团队。积极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把沅州石雕工艺带进课堂,让更多年轻一代了解并爱上这门古老技艺,为非遗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2023年其工作室荣获“湖南省劳模工匠创新示范工作室”,同年还获得湖南省劳模工匠师徒“结对子”称号,2024年12月入选湖南省工艺美术职业教育集团大师名师库。

凭借在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2021年,芷江沅州石雕传习基地被授予湖南省第三批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节点景区和景点集群称号。这一荣誉背后,离不开胡杨对沅州石雕的执着坚守。他深知沅州石雕作为非遗的珍贵价值,通过举办各类展览、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向大众普及沅州石雕知识,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学团队前来参观学习。

胡杨对非遗传承的不懈努力,以及对文旅融合的积极探索,使他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杰出代表。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

田野诗人李柏霖

为乡村孩子托举诗意与希望

李柏霖与孩子们在田野写诗(张镭 摄)

她长期扎根乡村教育一线,始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与对乡村孩子的深切关爱。在教学实践中,她积极探索创新,针对乡村留守儿童精神文化相对匮乏的现状,开创性地成立了“田野诗班”。她精心引导孩子们用诗歌表达内心世界,让这些原本被留守阴影笼罩的孩子,通过诗歌找到了生活的色彩与希望。她就是荣获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副校长李柏霖。

李柏霖2017年毕业后,回到家乡为“教育扶贫”事业贡献力量。粟裕希望小学的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50%以上,她发现有的孩子因父亲罹患癌症而性格暴躁、有的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自卑敏感,有的因孤独而迷茫。她一面努力为孩子们争取物质资金补助改善条件,一面思考该如何走近和陪伴,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树立理想、健康成长。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这是李柏霖让孩子们记住的一句话。针对孩子们缺乏学习兴趣和目标等问题,坚持带孩子阅读经典书籍,举行古诗词大会、课本剧表演、编故事比赛等。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合作,她把团队游戏带进课堂……用多样方式不断丰富孩子们的经历,拓宽他们的视野,为农村娃娃储备未来做出努力,慢慢地孩子们各方面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棉花吐出了丰收”学生偶然写下的句子蕴含丰富想象,让李柏霖产生了带孩子们写诗的想法。她坚信写作来源于生活,她发现村庄自然环境优美,而自然中的美好更有抚慰人心的力量。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将课堂的空间拓展到了户外,带着同学们走进田野,赏油菜花、和小草对话、观察云朵的脚印……

“蚊子说/我很受欢迎/我一飞出家门/大家就会为我鼓掌”

“小溪的歌声/美丽又动听/一到晚上/它就唱着摇篮曲/哄世界睡觉”

“天上挂个月亮/我摘下来/尝了一口/觉得不好吃/又放了回去”

在自然怀抱畅快自由地呼吸中,孩子们开始放飞了想象,一篇一篇稚嫩的小诗从田野长出来。“我是一棵树,只有叶子陪着我,到了秋天,连叶子也陪不了我了。”也有更多孩子向她倾诉内心的情感,她也得以及时陪伴与安慰孩子的孤独与问题,与孩子们越走越近。后来想加入的孩子越来越多,她成立了诗社、创办了“田野诗班”。至今已经是第八个年头,她陪伴孩子们写下两千余首诗歌。以诗意的角度看待世界和生活,孩子们的敏感胆怯得到了抚慰,开始变得温柔——“我在偷偷长大/ 但我却不想/奶奶再偷偷长大了”“我想当一名老师,我的梦想是一颗糖,我想把甜分给更多人”……渐渐地,胆小的孩子牵起了伙伴的手,迷茫的孩子有了奋斗的理想,笑容变得越来越灿烂。教育研究成果入选中国政研会2023年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

李柏霖的实践不仅丰富了教育赋能文化振兴工作的路径,更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教师的使命担当——用创新与坚守,为乡村孩子托举起一个充满诗意与希望的未来。

(怀化日报记者 杨智伟 通讯员 李振宇 采访整理

责编:肖畅

一审:易鑫

二审:李夏涛

三审:肖畅

来源:怀化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