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生态环境监测 2025-05-02 19:33:35
在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365天24小时全天候值守,用数据编织环境保护的天网;他们以办公室为家,以监测设备为伴,用科技守护着三湘大地的蓝天白云。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礼赞劳动者的节日里,让我们走进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环境监测部,探访这支荣获“湖南省巾帼文明岗”“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的环保铁军,解读他们平凡而伟大的劳动故事。
党建引领下的劳动集结号:用行动守护蓝天
走进省中心大气环境监测部的办公区,“齐心强党建,奋力保蓝天”的标语格外醒目。这支党员占比75%的“红色科技团队”,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成为守护三湘蓝天的核心力量。
“我们坚持把党组织建设作为推动工作的红色引擎。”支部书记郭卉介绍道。通过深入开展“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创新开展“党建+业务”双提升工程,该部门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业务发展的特色之路。
2023年,部门牵头制定《长江中游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党员技术骨干连续三个月加班加点,打破地域壁垒,搭建起三省“信息共享、会商研判、协同治理”的跨区域协作模式。“机制落地那天,大家嗓子哑了,但眼睛亮了。”支部书记郭卉说。
某边界辅助站常规六参质控检查。
目前,这支队伍的脚步不仅遍布省内79个国控站点、111个省控站点,更跨越了省界,用数据编织出一张联动治理的监测“天网”。他们用行动诠释:劳动精神,是党员冲锋在前的身影,是365天无休的坚守。
科技赋能的匠心密码:让污染无处遁形
在长沙市天心区,坐落着湖南省环境空气复合监测站——这个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的“大气超级站”,堪称全省大气监测网络的“智慧中枢”。360平方米的空间内,拥有40余台高精尖设备昼夜运转,可以实时追踪50余种气溶胶组分和上百种光化学组分的变化,快速锁定污染来源。
湖南省环境空气复合监测站日常工作。
“我们站最大的技术突破是实现了PM2.5和臭氧的在线快速源解析。”“三五”人才、技术骨干金红红介绍道。只见她轻触屏幕,一组组监测数据便跃然眼前。
这支队伍用科技筑起防线:秒级传输的监测数据、覆盖全省的站点网络、斩获省科技进步奖的科研成果……“数据不会说谎,每一微克都要较真。”郭卉常这样说。
2023年,全省24小时跨等级预报准确率达93.3%,团队累计抢回重污染天数11天、中度污染天数61天。他们的匠心,藏在实验室的精密仪器里,更藏在每一次数据研判的严谨中。
无声的奉献长歌:以小家换万家安宁
“早会商、晚提示”,这是刻在每个预报人心中的工作准则。每天早晨9点,部门会商室都会准时召开空气质量分析会;晚上5点,当日总结和次日预报又会准时发出。这种“以时保日、以日保年”的工作机制,已经成为全省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支撑。
空气质量预报一周大会商。
最令他们惊心动魄的“战斗”是在2024年除夕夜,当烟花点亮夜空,大气部的灯也彻夜未熄,一场突发的重污染过程让团队全员进入“战时状态”。“年夜饭刚端上桌,预警就来了。”郭卉回忆道。那一夜,他们交出了“零差错”的溯源报告,却错过了与家人的团圆。
而这样的故事在这个团队中比比皆是:周国治带领团队通宵达旦,只为精准发出天气预警、抢回污染天数;朱瑞瑞在扎根岗位的同时扮靓着“省直最美家庭”与“优秀共产党员”双重角色,践行着环保人的使命与担当;而郭卉在母亲病床前将陪护椅变成办公桌……“守护空气质量,就是守护千家万户的呼吸。”朱瑞瑞的话道出了这支队伍的心声。他们用缺席小家的年夜饭,换来了三湘大地的“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让每一口呼吸都充满了监测人的温度。清澈的蓝天,就是他们最美的勋章。目前,该部门拥有“三五”人才“一流专家”1名、“技术骨干”6名,拥有正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6名,博士3名。
从实验室到监测站,从数据分析到应急响应,这群“蓝天卫士”用劳动诠释担当,用匠心打磨技术,用奉献书写情怀,只为让“美丽中国”的蓝图在三湘大地徐徐铺展。
责编:李典蔓
一审:李典蔓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生态环境监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