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董敏芳:十多年深耕家乡土地,实现“穿着皮鞋种庄稼”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5-04-30 23:55:2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张璇

“我能获评‘全国劳动模范’,要感恩党的好政策,感谢伙伴们的并肩作战,乡亲们的信赖支持!”日前,岳阳县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敏芳凭借在农业领域的卓越贡献和突出成就,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该县首位获此殊荣的农业劳动者。

2013年,董敏芳主动放弃大型企业高管工作,回到家乡岳阳县从事水稻种植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先后创办了岳阳县润升水稻专业合作社、岳阳县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十多年来,她扎根农村,用现代化农业理念推动农业创新发展,累计吸纳当地200余名农民就业,助力351户160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摘帽,在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道路上,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怀揣“三农情怀”,她勇闯农业天地

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村孩子,童年时跟着父母插秧割稻的经历,让董敏芳深刻体会到“汗滴禾下土”的艰辛。虽然通过读书跳出了“农门”,成为了曾经梦想的白领,但每次回乡看到乡亲们弯腰弓背在田间劳作的身影,看到暴雨后因晒谷场不足而发芽的稻谷,她的心底总会泛起酸楚。

2013年春天,在家人与朋友“放着体面工作不要非得当农民”的不解中,董敏芳毅然辞去工作回到筻口镇,开始了人生第二次“农门”之旅。

返乡之后,带着企业管理的经验,董敏芳对全镇农业生产情况展开了三个月调研。发现关键问题是分散的小农经营模式导致机械化难以推广,“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方式让水稻亩产始终徘徊在800斤左右。经过反复思考,她瞄准机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数字化管理三个方向。

此后,董敏芳带领合作社将主要资金投入农业机械化,累计配置110套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等设备。建设10万平方米智能育秧基地时,我带着技术员连续数周吃住在基地,打造出配备SP育秧流水线的现代化工厂,实现自动播种、施肥、喷灌、智能控温全流程作业。

为解决晒谷难题,她建设了1万吨仓容量的粮仓、1万平方米的晾晒坪和日处理260吨的烘干线。现在合作社已形成育秧、机耕、施肥、机插、飞防、收割、烘干、仓储的“一条龙”服务体系,覆盖周边10万亩水稻田。65岁的张老伯第一次用烘干机处理稻谷时,他摸着机器说:“这比晒谷场省心多了,再也不怕突然下雨了。”

董敏芳创新“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对流转的1276亩基地和托管的10万亩农田,实行优良品种、绿色防控、机械化服务、订单收购、品牌销售“五统一”。育秧工厂每季能为2万亩水田提供机插秧苗,集中育秧让亩均增产15%。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使农药用量减少30%,稻谷收购价每吨提高200元。2023年合作社大米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时,社员们自发在粮仓挂起了“科技种田,优质优价”的横幅。

在智能育秧基础上,董敏芳投资220万元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安装的“四情”监测系统能实时采集风速、雨量、温度等20项数据,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让每袋大米都有“身份证”。最让她骄傲的是“高效节水灌溉系统”,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操控水肥一体化设备。去年夏天持续干旱,董敏芳打造的900亩示范稻田通过精准灌溉反而增产8%,周边农户纷纷跑来“取经”。

去年,全国酸化耕地综合治理现场会在岳阳县举行,来自23个省份的专家看着董敏芳合作社的整齐秧苗,纷纷感叹:“这才是新时代高标准农田的模样!” 

始终坚守初心,她带领乡亲致富

董敏芳始终相信,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支撑。她主动对接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等机构后,在基地挂牌成立了“专家工作站”。

记得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院士团队的专家时,董敏芳和技术员捧着记录三年田间数据的笔记本,请教了整整3个小时。通过产学研合作,董敏芳和伙伴们攻克了7项技术难题,获得2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每月15日的“农技大讲堂”已成为传统,湖南农大的教授手把手教农户操作无人机植保的画面,被乡亲们称为“最动人的田间课堂”。

从创业之初,董敏芳就立下誓言:“不与农民争利,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她与165户贫困户签订《产业发展帮扶合同》,每年提供3000元产业帮扶资金,优先安排机械操作、门卫等岗位。农忙时节临时用工也优先考虑贫困户,累计带动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针对老弱病残群体,她免费发放农资饲料,优价提供育秧、机插等服务。五年来累计投入50余万元,为困难群众节省生产开支300元/人,户均增收3000元。

董敏芳连续7年在重阳节慰问敬老院,捐赠物资价值80万元。建立理事成员“一对一”帮扶机制,帮助37户特困家庭重建房屋、治病助学。有位孤寡老人拉着她的手说:“董闺女,你比亲闺女还亲。”

去年家乡遭遇洪灾,董敏芳为华容、汨罗等灾区提供3000亩秧苗,投入80万元帮助恢复生产。

   站在合作社示范基地的田埂上,望着万亩稻田翻滚的金浪,董敏芳总会想起十年前那个在田埂上跌跌撞撞学开插秧机的自己。

十年来,她带领社员们实现了粮食年产量从800斤到1200斤的跨越,帮助1600多位乡亲脱贫致富,更让“面朝黄土背朝天”变成了“穿着皮鞋种庄稼”。

有人问董敏芳后不后悔离开都市,她的答案始终不变:“当看到农户拿着股权分红笑逐颜开,当听到合作社的绿色大米走进北上广,这片土地给予我的,远比失去的更多。”

责编:吴天琦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