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背篓”背出乡村振兴大梦想 ——张家界开放大学培养农民大学生纪实

上官智慧 胡静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30 18:03:5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上官智慧

通讯员 胡静

“从课堂学来的循环经济理念,让我们把红心薯和白羽乌鸡变成了‘黄金搭档’,今年合作社产值预计突破500万元。”4月29日的北京,国家开放大学演播厅里,张家界小背篓原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国宏正在分享创业故事。

作为张家界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袁国宏的经历正是张家界市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成效的生动注脚。

自2017年启动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以来,张家界市已培育3755名“三农”人才,其中2516人顺利毕业。这些扎根泥土的“新农人”,用知识和技术浇灌着乡村振兴的希望田野。

三维培养体系催生产业新动能

“以前总觉得种地不需要文凭,现在发现不学习真不行。”在慈利县永安蔬菜基地,正在打理蔬菜大棚的吴芳说。

这位曾经的打工妹,如今已是拥有200亩标准化蔬菜基地的创业带头人。吴芳的转变始于2013年,在政府补贴政策的支持下,她成为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行政管理(村镇管理方向(试点)专业学员。

为解决农村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难题,张家界市委组织部构建起“省市县乡”四级联动机制。对50岁以下的返乡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实行“学费政府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扶持政策。

课程改革打通“任督二脉”在桑植县莓茶种植基地,20多名学员正在茶园里边采茶边听课。“从土壤改良到电商营销,老师手把手教全产业链技术。”张家界开放大学教务科科长吕贤睿介绍,这种“课堂在基地、实训在田间”的教学模式,已覆盖全市17个乡村振兴示范实践教学基地。

张家界开放大学还创新构建“理论+实践+创业”三维培养体系,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注入新动能。该校不仅邀请农业院士开展理论教学,更组织学员深入豆制品厂、柑橘园等产业现场进行实践淬炼,这种打破课堂边界的培养模式,直接催生了袁国宏2021年创立的"张家界小背篓合作社"。

在“党建+产业+农户”机制下,经过系统培训的学员将课堂所学的科学种养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建立电商直播矩阵打通产销链条,不仅实现合作社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更带动127户农户人均增收1.2万元。

落实好弹性学制破解工学矛盾

夜幕降临,永定区三家馆乡掀起了线上学习热。

45岁的养殖户李大姐刚喂完鸡就赶来上课:“白天干活,晚上学习,手机APP上还能看回放。”这种“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让300多名学员实现“种田读书两不误”。

这些,归功于张家界开放大学弹性学制破解的“工学矛盾”。

一直以来,该校的培养计划依托“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学习系统,整合200多学时数字化课程,将线下教学则化整为零,把面授课搬到乡镇。慈利县学员卓伟记得,去年冬天在柑橘园里,师生们裹着棉大衣讨论冻害防治的场景:“那堂课让我学会了科学防冻技术,保住30亩柑橘。 ”

在慈利县岩板滩村,300亩荷塘接天莲叶。村支书刘铣国既是荷花合作社理事长,也是农民大学生毕业生。“学完《乡村旅游策划》,我们开发了荷花节、莲子宴,去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他指着停车场里的旅游大巴说。

这样的蜕变正在张家界遍地开花。数据显示,80%学员掌握1-2项农业新技术,71%取得职业资格证书,23%学员自主创业。更可喜的是,近180人进入村“两委”班子,715人次获得县级以上表彰。“以前村里开会没人发言,现在大学生村干部能讲政策、会做PPT。”桑植县廖家村镇党委书记熊英感慨。

站在教学楼前,张家界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游红军望着“让学习伴随一生”的标语说:“我们将继续完善‘学历+技能’培养模式,让更多‘小背篓’背出乡村振兴的大希望。”

责编:上官智慧

一审:上官智慧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