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艺术铸匠心——专访桑植县化石工艺美术师邹军

邱德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30 16:03:3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邱德帅

在桑植县连绵起伏的巍巍群山中,沉积着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58岁的邹军俯身工作台前,手中的专用刻刀在灰褐色石面上划出优美弧线,沉睡千万年的化石在粉尘飞扬中渐露真容。“每一刀都要顺着化石的肌理走,就像给婴儿剪指甲般谨慎。”这位与化石相伴38载的工艺大师,用布满老茧的手指轻抚石面,眼神中闪烁着对自然造化的敬畏。

邹军,系桑植县河口乡杨湾村人,是一名年近六旬的一辈子从事化石艺术的工艺美术师。出生于1967年的邹军,今年已经58岁,自1987年被招录进入桑植县民族工艺美术厂担任技工,从事化石工艺品制作至今,从未曾离开过化石艺术领域。艺术匠心一辈子,都在围绕化石在攀登新的艺术高峰。从艺以来,他先后参加各级旅游商品大赛、工艺美术大赛,成功跻身湖南省雕塑工艺大师、张家界市级非遗传承人等文艺序列,为化石艺术发展、传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结缘,便有了不了之缘

1987年的春天,杨湾村的油菜花开得正盛。刚刚20岁的邹军攥着县民族工艺美术厂的招工通知书,蹬着父亲留下的二八自行车,沿着蜿蜒山路骑行到县城赴厂报到。彼时的美术厂正处于鼎盛时期,车间里堆满从武陵山脉采集的化石原料,空气中弥漫着石粉与桐油混合的独特气息。

“刚进厂时,我的主要工作是给老师傅打下手。”从被桑植县民族工艺美术厂择优招录,邹军一直工作到1999年,始终在化石工艺品制作岗位,和化石工艺品制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要完成几十块化石的粗加工,手掌磨出血泡就用纱布裹着继续干。”在流水线作业中,这个农家少年展现出惊人的悟性。他能从化石断面判断层理走向,能根据矿石硬度调整雕刻角度,不到半年就掌握了化石切割、打磨、拼接的全套基础工艺。而其妻子刘群凤,早在邹军招录进厂前,就已先期被选聘入厂,在耳濡目染和朝夕相处中,两人看到了对方对化石艺术的执着与坚守,彼此暗生情愫并相知相恋、喜结连理。志同道合的夫妻俩琴瑟和鸣,共同研习化石艺术。邹军会在午休时帮刘群凤调试雕刻机转速,刘群凤则悄悄为他修补磨破的工作服,他们也用雕刻刀在岁月的青石板上刻下执手一生的金石之盟。

制宝,便有了传经送宝

1999年,当最后一车成品化石运出厂区,民族工艺美术厂的大门在风雪中永久关闭。站在空荡的车间里,邹军夫妇抚摸着墙上斑驳的化石碎屑,听着机器冷却时金属收缩的咔嗒声,仿佛目睹一个时代的落幕。12年工厂技工生涯,夫妻俩积攒了一定的化石工艺技术,在当时的厂企倒闭后,毅然决然选择了继续进行化石艺术创作的艰难奔赴。

2000年开始,带着不多的“遣散费”,邹军夫妻俩在县城租下一处民房。从租房和购买一台机器的小作坊开始,到2008年注册军凤化石公司,并于2011年开始入驻县工业园区选址建厂。起初没有电动设备,他们就用脚踏式砂轮替代;买不起专业照明,就把工作台架在窗边。转机总会出现。邹军陆续外出寻访名师,并拜访河南工艺大师黄茂恩学习玉雕技术,得到长沙工艺美术研究所曾汉辉大师悉心指导,受到湖南省群众艺术馆田顺新大师从工艺美术制作的设计、绘画、泥塑、造型等方面的系统化指导,还有幸聆听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化石艺术领域陈庭恩教授讲授化石运刀轨迹有关艺术要领。“化石艺术铸匠心。”通过精益求精的不断学习提升,邹军的化石艺术创作能力“水涨船高”,其精心制作的化石工艺品也在全国各地销售,受到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主要化石爱好者圈内圈外的推介推荐,赏析赏玩,并被有关单位作为文旅高端伴手礼采购赠送。

传承,便有了承前启后

年岁渐迈的邹军,深感化石艺术发展的来之不易,一直以来都在苦心寻找、栽培、选择有志于化石艺术的年轻一代传承者。在30多年的化石工艺品创新制作过程中,邹军先后培养了数十名化石工艺美术爱好者参与学习、制作,传授化石工艺的各个技术要领。如今正在培养的伍文正,已经跟随邹军学习了5年有余。邹军深刻的体会到,化石艺术是一门需要情怀的艺术,整日与化石为伴枯燥无味,但是传承才是对艺术最好的发展,他一直在毫无保留的将自己数十载化石工艺积累倾囊相授,这不仅是匠心,更是艺心。

近些年的春夏秋冬,邹军都会带着年轻的徒弟伍文正进山寻找化石。在化石密集地,他教会徒弟辨识化石——那些在断层中保持原始沉积结构的岩层。“真正的艺术从选料开始。”邹军用铁锤轻敲岩壁,侧耳倾听回声的层次,“像这种带着水波纹的砂质灰岩,往往封存着最完整的古生物群落。”“师傅教我辨石纹,先要在废石上刻直线。”制作台上聚精会神的伍文正展示着他练习用的废弃石料,每一块都刻着细如发丝的纹路,“这些纹路刻印的基本功,才让我有了资格触碰化石原料。”当月光洒满化石工艺品制作工作台,两代人会放下电动工具,用最传统的钻子与木槌,在烛光下完成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我们不是在雕刻化石,而是在唤醒沉睡的历史时光。”站在挂满专利证书的展厅里,邹军抚摸着每一件视作珍宝的化石工艺作品感触良多。暮色中的厂房传来有节奏的敲击声,邹军的徒弟伍文正又在练习基础刀法。他们知道,这些清脆的凿刻声终将汇成新的韵律,当最后一片石屑洒落,古老的生命密码将在匠人手中传承,以一件精美的化石工艺品获得新生。

责编:向韬

一审:向韬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