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30 13:32:26
文/唐云
4月19日,谷雨如期而至,田畴之间,农人翻土、播种、插秧,奏响着一曲曲充满希望的农耕乐章。所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作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降水明显增多,这正是农作物生长的黄金时节。在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农耕文化为纽带,深谙其内涵、传承其智慧、弘扬其精神,在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辛勤耕耘,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之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深谙农耕文化,筑牢乡村振兴之基。农耕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它不仅包含了种植、养殖等生产技术,更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勤劳坚韧的民族精神以及邻里互助的乡村伦理。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节律,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生产周期,农耕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乡村的方方面面,是乡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基层党员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首先要深谙农耕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了解传统农耕技艺的传承现状,感受节气文化在农业生产中的指导作用,体会乡村民俗文化所承载的情感寄托。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选调生,我们只有向群众学习、真正理解农耕文化,才能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尊重乡村的客观发展规律,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建设,让乡村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住自己的“魂”。
传承农耕智慧,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农耕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这些智慧在当今乡村产业发展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培育出了众多适合当地环境的农作物品种,创造了轮作、间作等科学的种植方式,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因地制宜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从农耕智慧中汲取养分,结合现代科技,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一方面,要挖掘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利用传统农耕文化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如依托传统茶文化、酒文化,我们可以开发高品质的茶叶、酒类产品,通过文化赋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借鉴农耕文化中循环利用、生态平衡的理念,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如利用传统的“稻鱼共生”“林下养殖”等模式,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既能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又可增加农民收入。
弘扬农耕精神,凝聚乡村振兴合力。在漫长的农耕岁月中,农民们为了应对自然灾害、保障粮食生产,不得不相互帮助、共同劳作,这促使我们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孕育了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广大党员干部要弘扬农耕精神,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凝聚乡村振兴的合力。首先,要发扬勤劳务实的作风,深入基层、扎根乡村,脚踏实地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发展等工作中,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不弄“面子工程”,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其次,要倡导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组织村民开展文化活动、举办农业技术培训、院落会等方式,引导村民树立集体意识,增强村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村级自治、和谐融洽的乡村氛围。同时,我们基层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冲锋在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村民积极投身到乡村建设中来。
责编:昌小英
一审:陆益平
二审:张文杰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