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皮肤感染”总不好?根源竟是牙齿问题!快自查→

  人民网科普   2025-04-30 11:17:45

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发现右下颌的皮肤病变已经有两年之久,在皮肤科就诊后发现病灶的来源竟是右下颌的一颗感染的牙齿。

牙齿感染竟会导致脸上破洞?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一下这个话题:牙源性皮瘘。



什么是牙源性皮瘘?





牙源性皮瘘(OCF)是一种由牙齿或牙周组织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变,表现为面部或颈部皮肤表面出现反复渗液、红肿或小孔,是一种口腔-皮肤贯通性疾病。


通俗地说,就是牙齿或牙周的“炎症”穿透了颌骨和软组织,最终在皮肤上“破洞”,形成一条从牙齿到皮肤的“隧道”。


牙源性皮瘘的常见表现包括:


· 面部皮肤出现小孔(瘘口),可能持续性或间歇性流出脓液或清亮液体。


· 瘘口周围可能伴有皮肤红肿、硬结或色素沉着,无痛或伴随局部压痛。


由于牙源性皮瘘多为慢性感染所致,牙齿往往没有明显疼痛症状许多患者容易误以为这是“痘痘”或“皮肤感染”,当做皮肤病来治疗,反复涂药效果不好,最终才发现根源竟是牙齿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牙源性皮瘘?





牙源性皮瘘的本质是“感染失控”。牙齿或牙周组织的细菌感染未被及时控制,逐渐向周围扩散,最终穿透皮肤,形成瘘口。牙源性感染是面部皮瘘的最常见原因,包括:



0

1


蛀牙(龋齿)


蛀牙没有及时补,细菌侵入牙髓(牙神经),引发牙髓炎或根尖周炎。



0

2


牙髓坏死


蛀牙或牙齿外伤导致牙髓变性坏死,坏死组织成为细菌的“温床”。



0

3


根管治疗失败


既往根管治疗未彻底清除感染,残留感染导致炎症复发。



0

4


牙周病


重度牙周炎导致牙槽骨吸收,感染向深层扩散。



0

5


智齿发炎


智齿周围感染未及时控制,导致感染扩散。



当感染持续存在,一旦穿透了骨组织,继续向外穿破皮肤,就会形成经久不愈的皮瘘。


虽然牙齿感染确实可能引起皮瘘,但发生的概率并不高,因此大家出现牙齿问题也不必紧张,及时治疗即可。



牙源性皮瘘如何治疗?





牙源性皮瘘的治疗原则是:清除病灶,控制感染,瘘管修复。



0

1


清除病灶


根管治疗:对于有保留价值的牙齿进行根管治疗,清除感染的牙髓,封闭根管。


拔牙:已经严重破坏无法保留的牙齿或反复发炎的智齿需拔除,彻底清除感染灶。


牙周治疗:深度清洁牙周袋,去除袋内细菌、代谢产物和炎性组织,控制感染。



0

2


控制感染


对于急性感染伴脓肿形成的情况需进行切开引流,对瘘口进行局部清洁护理。


某些情况下可能涉及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感染范围进一步扩大,侵犯其他重要组织结构;



0

3


瘘管修复



彻底清除感染后,瘘管一般会自行愈合。复杂病例需手术清创,切除瘘管及周围瘢痕组织促进愈合。


上图为病灶牙治疗后 4 个月随访,皮肤瘘口已经愈合



常见疑问解答






0

1


皮肤瘘管会自己愈合吗?


不会。若不处理病灶牙,瘘管可能暂时缩小,但只要病灶持续存在,就会不断地排出炎症物质,导致瘘口无法彻底愈合。



0

2


必须拔牙吗?



不一定。若牙齿有保留价值,可以通过根管治疗清除感染源,当牙齿的感染得到控制,牙齿周围破坏的骨组织还能够恢复和再生;当牙齿无法进行修复或没有保留价值时才考虑拔牙。



0

3


治疗后皮肤会留疤吗?


小瘘口的瘢痕不明显,较大的瘢痕可通过美容整形手术改善。



0

4


治疗后如何护理?


需保持口腔卫生,使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定期复查,防止感染复发。


责编:周倜

一审:周倜

二审:杨丹

三审:杨又华

来源:人民网科普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