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谌蕾:手指拨开山水画卷 音乐里见中国精神——评“万籁筝鸣·山海桐音”2025杨雨桐古筝音乐会长沙站

  湖南文联   2025-04-30 11:15:48

图片

文|谌蕾

4月19日晚19:30,雨后的长沙音乐厅迎来了金钟奖获得者、青年古筝演奏家杨雨桐专场音乐会,这是她今年全国巡演的首站,全场座无虚席。当晚音乐会一共有七首曲目,音乐会大屏呈现XR虚拟现实技术,舞美十分新颖,将上半场四首曲目的意境氛围充分烘托,不时引来观众声声赞叹;下半场杨雨桐与长沙交响乐团合作,连演三首古筝协奏曲,在著名指挥家范焘麾下,古筝主奏发挥稳健、渐入佳境,长沙交响乐团奏响大国正统之声,杨雨桐在音乐会后情不自禁地向全场观众盛赞长沙交响乐团。

一、科技赋能民族器乐 拓宽传统审美边界

上半场四首古筝曲目分别是孙宇明作曲的《繁星散落的夜晚》,吕文成作曲的《平湖秋月》(箫:罗萌),由谭盾作曲、刘乐改编的《卧虎藏龙》(大提琴:陈墨;钢琴:张诗乐),李萌作曲的《长歌行》(钢琴:张诗乐)。演奏家杨雨桐身着音乐会主色调淡绿色分层薄纱拖尾礼服,徐徐登上本场音乐会采用XR技术主打的颇有设计感的舞台,以科技赋能民族器乐,以实时渲染与摄像机追踪技术,将舞台上的演奏家搬到画面中,这在民族器乐演奏领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图片

第一首《繁星散落的夜晚》是主攻电子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孙宇明为双古筝与虚拟乐团而作的作品,演奏家在双古筝旁站定后开始了与人工智能协奏系统的合作,屏幕上巨幅星空笼罩,观众在感叹声中沉浸于作品之中,真切感受音乐加科技的无限魅力。第二首是较为传统的曲目《平湖秋月》,音乐与湖面、荷叶、秋月等意象画面结合,意境深远,拓宽了民族器乐传统审美边界,同时演奏家的指尖精湛触弦、轮指、摇指、刮奏都在屏幕上得以精彩呈现,通过科技增添了一些教学意义。

第三首广大听众耳熟能详的《卧虎藏龙》掀起了上半场的一个小高潮,在杨雨桐的演奏中呈现出丰富的琴体共鸣,她时而用有如太极的手势,环抱出浑厚深沉的低音,并稳妥地无缝衔接交给大提琴声部,时而以手指之舞奏响清亮如珠的高音,结合屏幕的竹林呈现实属美轮美奂。上半场压轴曲目杨雨桐特别挑选了恩师李萌教授作曲的一首《长歌行》,这是作曲家写给父亲的情感深邃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古筝演奏技术,如风吟般的下行强力度刮奏,古筝稳健的行吟与钢琴如流水般的高音延展默契配合,作品结构上首尾呼应,仿若不忘初心。杨雨桐饱含对恩师李萌教授的爱戴与十余年教导的感恩之情,乐曲结束时演奏家完成左手最后扎实有力的压弦后,情难自抑,略作停顿才缓缓抬起头来。

图片

二、古筝与长交的协奏 奏响大国正统之声

下半场三首曲目是演奏家与长沙交响乐团合作的古筝协奏曲,三首均为近年来的新作品,分别是赵泽明作曲的《一花一世界》,李欣哲作曲的《山水无响》以及王建民作曲的《阳光·大地》,其中前两首为杨雨桐委约创作,第三首是杨雨桐为礼赞伟大祖国而挑选。杨雨桐一袭红色礼服出场,从上半场靠近背景屏的搭建舞台上下到了前台。著名指挥家范焘率长沙交响乐团与她联袂演绎,从花园的绚丽,到跨越山海,再到宏大叙事,三首作品,根据表达具体主题的差异,整体层层递进,酣畅淋漓。

下半场第一首《一花一世界》作品采用不间断演奏的三乐章结构,分别命名为“花香”“花海”“花语”,是一首较具有女性气质的作品,作曲家灵感来源于两位瑞士艺术家的装置艺术作品Falling Garden(《坠落的花园》)。当晚音乐会杨雨桐与长沙交响乐团将作品中富于呼吸感的乐句进行了细腻表达,第一乐章以蔓延、朦胧的音乐语言带领观众寻香进入花的世界,第二乐章雨中尽情地舞动花海,最后第三乐章在花丛中安详睡去。给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较为快速的第二乐章,古筝的轮指如雨、颗粒分明,结合长沙交响乐团演奏家低音铜管奏出的生命厚重与张力,高音铜管牵出歌唱性的主题旋律,碰铃的加入强化舞曲意味,热烈而感人。一般主奏乐器与乐队强收之后会抽出主奏乐器独奏前行,但这里作曲家意外地给予了同时收束,并在随后以木管先铺垫才徐徐再次请出古筝,这样更好地完成了从热烈舞动到末乐章安静氛围的衔接。在末乐章中,作曲家为古筝写作了非常唐风古韵的主题旋律,彰显古筝的独特艺术魅力。

图片

下半场第二首《山水无响》采用三部性结构,宏观以水开始,中间为山,再以水结束。主攻配器的作曲家李欣哲在作品中大胆而充分地调动了各乐器组的音色,展现出他心目中祖国山水的印象。杨雨桐的古筝演奏呈现出了水的意象,将作曲家笔下的导七和弦分解音型的向前动力性进行了充分表达,长沙交响乐团铜管组的富于光泽的音色,则让我的眼前浮现了在西藏看南迦巴瓦峰的日照金山之景,音乐非常震撼人心。作曲家也不时在音乐行进中实现山水交融,这也让我想到音乐会节目单主画面设计,由琴码累积成的绿水青山。作品在山水之外也一定蕴含了人文精神的思考,乐曲中有一处古筝、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话,这是一种在大型乐队中偶尔凸显的三重奏室内乐思维,三件乐器似乎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像极了小提琴为天,大提琴为地,古筝作为人的角色行走天地间。

下半场最后一首曲目王建民作曲的《阳光·大地》,这是第十三届金钟奖决赛委约作品。在圆满地完成了两首青年作曲家的优秀作品之后,杨雨桐与长沙交响乐团都渐入佳境,将《阳光·大地》整首作品体现出的宏大叙事与中国精神进行了辉煌表达。长沙交响乐团将作品中源自《唱支山歌给党听》《义勇军进行曲》的主题进行了清晰呈现,带领听众缅怀革命先辈,古筝极富韵律感地与各声部之间的协奏非常默契,比如小军鼓与古筝的对话等。作为整场音乐会的大轴曲目,杨雨桐表现出格外的游刃有余,作为一位目前偏严谨、内敛型的演奏家,在该曲中极具表现力,杨雨桐身姿舒展、倾头向上、展颜生辉,好似牡丹花开,仪态端庄。她的演奏按音精准、颤音细腻、击板铿锵、人琴合一,与长沙交响乐团一起将作品中的“旭日东升”“姹紫嫣红”“大地春潮”“砥砺前行”“灿烂辉煌”一气呵成,台上的艺术家们带领台下的观众共同感受着阳光普照大地的盛世华景,激发出浓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图片

综上,这是一场代表世界一流古筝演奏水平的、形式新颖且曲目丰富的、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古筝专场音乐会。本场音乐会体现出演奏家杨雨桐不仅是一位很有艺术想法的音乐家,同时也对观众赤忱相待,献上这么扎实的曲目。为青年古筝演奏家杨雨桐在个人演奏生涯目前的成就而喝彩,为著名指挥家范焘麾下的长沙交响乐团如此高水平地奏响大国正统之声而骄傲,更为孕育出伟大艺术与艺术家的时代而自豪。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