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4-30 11:14:06
和吟声声春风习习——读姚茂椿散文
文|梁瑞郴
阅读的快感,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上有一种共鸣,语言上有一种沟通,认知上有一种启迪,境界上有一种提升,他能让你有一种如沐春风,心境爽朗的感觉。
当然,好散文并不排斥悲壮沉重,荷枪持戟的雄浑之作。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笔力沉雄,气势恢弘,黄钟大吕,长歌当哭。读来回肠荡气,感天动地。
如果天下承平已久,尤其是歌舞升平,酒池肉林,阴鸷之气日见弥漫之时,此类散文有如警醒钟声,锥心刺骨,令人扼腕,他如同吹响进军的号角,激发起英雄的气概。
但散文并不全是林中的响箭,战斗的匕首,他更多的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传神达意,纾解戾气,缓释情绪,消烦破闷,张扬爱情,亲情,友情,将山河,川流,草木,鱼虫,风物,族习,心迹,志趣,酒茶,禅味,稼穑,美食,尽收囊中。这样的散文更多的如春风,抚慰人心,泽润心田,歌之颂之,赞之誉之,恰似习习之春风,吹开满园焕彩之心花。
姚茂椿的散文集《和吟声声》,我谓之“和吟声声,春风习习”,是喜欢他散文的清新自然,舒展自如,明朗惠和,情满意足。
还是让我们从文本出发。
《群山前方》是最先引起我注意的一篇散文,尽管我对湘江源是否狗头岭还有存疑,但并不影响我对这篇散文的喜欢,文章所表达的对母亲河的感怀,思索,叩问,倾情,最后归结于童心童趣载欣载喜奔向源头的水流,那是孩子扑向母亲怀抱的感恩的挚爱,其情其景跃然纸上。
《梦过的地方》写人间天堂香格里拉,避开写山水风光的老路,而是浓笔重彩写“天堂之和”,两位和姓向导的热情,淳朴,和顺,贴心,写出了香格里拉山水的灵魂,天堂与人的自然和谐,而开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的描写,再次将这片山水之魂提升,李贞之诗《过中甸雪山》,堪为现代边塞诗绝唱。
百洞寒裘絮如飞 狂雪飘落换银衣。
草鞋连踝陷三尺 飕飕刺骨寒风厉。
弓月西挂茫茫夜 饥冷攻出发故疾。
义愤天海征万里 壮怀远古今古稀。
《和吟声声》一篇,言简义丰,顺手拈来,不愧为自然天成的佳作,鸟啼蝉鸣蛙鼓虫吟,这是大自然的天籁之乐,田园之声,但他实实在在发生在都市的小区,人鸟相谐,风月成趣,深得散文以此写彼,言外之意的要旨。
而《火铺上的美味年》,则是一篇感觉独特,经历独特,味觉独特的忆旧散文,作者身份不断地转换,童年,少年,青年,壮年,不同的观察,体验,感悟,累积成一条人生情感之流。姨婆这个人物,是勤俭,善良,无私,厚德的中国农村妇女形象,温暖的火铺,仁慈的怀抱,待客的真情,无悔的奉献,笔触之间,流淌真情,平静之中,笔起波涛。而这种久久不散的年味,弥漫于文字之上,可触可闻。
我一直坚信,侗族是一个历史久远,积习深厚,文明丰沛,精神丰瞻的民族。一曲侗族大歌,元气充盈,舞美昂扬,音乐浑厚,节奏激越,尤其是他多声部的合奏,是多少文化元素的组合。在文化的大家族中,音乐几乎可以说在哲学宗教之上,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多少文化的积淀,才可以酿成这坛淳化之酒。这是侗族的文脉,音乐的史诗。
茂椿身为侗族之子,这本散文集自然涉猎较多的侗家人事物景,风候俗习,在这类散文中,《老辈滋养过的物件》,《丁达的声音》具有代表性,对于一物一件,一屋一宇,一歌一曲,一词一调,他的描写充满热情而不失理性,在语言的处理上,纵情但有节制,赞美但不矫情。我历来反对散文遣词的用力过度,(这不包含艺术的夸张手法),真实,包括艺术的真实,是散文写作不要逾越的底线。例如茂椿的这段描写,真实而富于感染力,是为佳词丽句。
丁达的声音是多层次的,也是韵味悠长的,歌声和风声,水声,鸟鸣声贯穿着山寨的生活。有的歌越传越远,有的还藏在每家每户,蓄满老人的回忆,拽着年轻人向往。
这样的文辞几乎满篇皆是,他是生活的,又是艺术的。他不可置疑的真实性,自然会唤起你阅读的信心,这是文字让人臣服的力量,而情感的真实与充沛,则会具有强烈的感化力量,这二者的结合,则会双剑合璧,诚为上乘之作。
《和吟声声》最大的成功和价值在于,他对侗族文化的发掘与宣扬,他的亲历,直观,探索,虽是零碎,随意,初涉,但已入宝山,撩开了侗文化的面纱,自然是一个美好的开端。侗族文化的砚田的深耕细作,是大有可为,我衷心期待茂椿兄,专门写一本侗族文化的散文专集,为当代湖南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开一新境。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