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4-30 11:11:41

艺术介入乡村——泥土与笔触间重构文明对话
文丨姜晶晶
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时代语境下,电影《我料青山应如是》湖南首映礼暨同名画展的举办,其在城乡文明互动的画布上勾勒出极具启示性的实践样本。这场由光影与色彩交织的文化事件,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展演,而是以人类学田野调查般的纪实视角,揭示出艺术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深层逻辑,以及乡村作为文明再生空间的无限可能。
艺术振兴乡村的范式革命
影片中许国良将废弃猪圈改造成“留守儿童绘画基地”的细节,暗合着乡村振兴从物质帮扶向文化赋能的范式转型。在乡村空心化、文化主体性式微的现实困境中,艺术以非功利性的审美体验,激活了乡村的文化自觉。
这种自觉并非对城市文明的简单复刻,而是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觉醒——孩子们笔下的荷塘栈道、洞庭芦苇,既是对乡土美学的现代转译,更是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文明的视觉重构。当绘画成为连接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艺术教育的桥梁,乡村便不再是文明的“边缘地带”,而是成为多元文化共生的价值高地。
留守儿童的精神疗愈之路
心理学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往往形成“发展性创伤”,而艺术创作正是创伤记忆转化的重要媒介。影片中叛逆少年从抵触绘画到在水墨中寻得心灵栖居的过程,印证了“艺术是情感的符号”这一论断。
在许国良创设的艺术场域里,笔墨的流动成为情感表达的通道,宣纸的留白为心灵创伤提供了治愈空间。这种以艺术为核心的“精神扶贫”,较之物质援助更具长效性——当孩子们学会用画笔诉说对父母的思念、对自然的敬畏,他们便掌握了与世界和解的密码。画展中孩童笔下绚烂的“星空”系列作品,既是个体生命体验的诗意表达,更是乡村儿童精神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隐喻。
从“保卫者”到“建设者”的价值延续
许国良的角色塑造具有鲜明的时代寓言性。作为退役军人,他将军营中淬炼的家国情怀,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践动能,完成了从“国防绿”到“生态绿”的身份转译。这种转型不仅是个人价值的再实现,更折射出退役军人群体在新时代的社会定位——他们不再局限于保家卫国的传统叙事,而是成为基层治理、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影片中村民从质疑到参与艺术教育的转变,隐喻着乡村治理中“新乡贤”力量的崛起——当退役军人以艺术为纽带凝聚乡村共识,现代治理理念便得以在乡土社会的肌理中生根发芽。
同名画展的价值远超艺术展示本身,实则是构建城乡文化平等对话的场域。在美术馆的白立方空间里,乡村儿童的画作与专业画家的作品并置陈列,这种策展策略打破了传统艺术体制的等级秩序,乡村美学获得体制性认可。当城市观众驻足于孩童笔下充满稚趣的水牛、稻田,本质上是在进行一场跨越阶层的文化解码——这种解码不是对乡村的猎奇式消费,而是对“另一种文明可能性”的认知重构。
通过构建 “艺术+乡村” 融合发展新范式,不仅实现了以艺术赋能乡村产业升级、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更以美育为桥梁,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在乡土文化重塑、村民精神共富与城乡协同发展等维度开辟出全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可持续的人文活力。
这场光影与水墨交织的文化实践,实则是在回答“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何为”的时代之问。当艺术不再是城市的文化奢侈品,而成为乡村文明再生的基因密码;当美育不再是精英教育的附属品,而成为儿童精神成长的必需养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美丽蜕变,更是中华文明在城乡互构中焕发的新生机。许国良们手中的画笔,既是绘就乡村振兴蓝图的工具,更是丈量文明进步尺度的标尺——在这支笔的勾勒下,乡村不再是现代化的“他者”,而是与城市并立的文明共同体,共同书写着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壮丽篇章。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