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炜 三湘都市报 2025-04-30 09:34:58
(文/图 全媒体记者 项炜 视频 朱帅铭)
她今年51岁,有一个21岁的孤独症儿子。为了孩子未来“不被圈养”,她给他开了一家面包店,也因此,一群“特殊的孩子”都改变了生活。
她叫陈榕,小店就开在长沙市天心区一条宁静的街道边,烘焙店名叫“星语绘”,店内不仅提供美味的面包和甜品,还承载着改变残障群体生活的梦想。4月29日,记者和陈榕聊起了“星语绘”的故事。
希望孩子们能“正常化生活”
“星语绘”有一扇巨大的开放窗,让室内外几乎融为一体,阵阵咖啡香与面包香扑面而来。透过窗户向里望,能看到店员们忙碌的身影:有人用手势比划着与顾客沟通,有人专注地在操作台前揉面团。“这里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听障人士或心智障碍者。”陈榕笑着向记者介绍。
“孩子都长大了,他们需要多一种选择。”谈及开店初衷,陈榕眼里闪着光。2006年2月24日,她的儿子轩轩被诊断为“孤独症边缘状态”(孤独症即俗称的自闭症)。陈榕辞去工作,带着孩子辗转全国康复机构,“那时觉得天塌了,但我不甘心他被世界抛弃。”
幸好,经过多年康复,轩轩逐渐学会了基本生活技能,但成年后的出路仍是难题。
“难道孤独症的孩子长大了也只能被圈养在家?”母亲陈榕的疑问,也是千万孤独症家庭的困境。
2016年,陈榕创办了“星语林”康复中心,为1500余名特需儿童提供专业服务。2024年,受张家界市一名单亲妈妈的影响,陈榕将目光投向就业,两家“星语绘”烘焙店应运而生。
“这些孩子需要被看见。”陈榕笑着说,正因此,她的店铺运营的核心是“正常化生活”。
“星语绘”的员工大多数是听障人士、孤独症患者或其他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贴条码、做咖啡,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需要成百上千次的重复教学。在陈榕的带领下,他们不仅学会了烘焙,更在这里找到了自信和归属感。
“最难得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与社会接触。”陈榕说,店铺开在年轻人聚集的街区也是有意为之,“他们能更多地被看见,社会才能更加包容他们。”
社会的善意比面包更香甜
采访中,陈榕多次提到“温暖”二字。开业一年来,令她印象最深的不是经营压力,而是来自众多顾客的善意。
有位邻居常蹲在店门口,一颗颗剥瓜子喂给轩轩吃;隔壁包子铺老板主动提出“如果有孩子愿意,我可以教他们做包子”;还有邻居表示愿意培训残障员工做屋顶防水技术。
“其实,很多人渴望帮助这个群体,只是找不到渠道。”陈榕感慨道。
当然,失误也在所难免。听障员工曾把顾客强调“不要芒果”的蛋糕做成芒果款,咖啡师将美式做成拿铁,但几乎没人苛责。“印象中好像没有顾客要求赔偿,大家都会说‘慢慢来’。”
陈榕翻出手机里的一张照片,一名年轻女孩举着做错的咖啡,笑着和工作人员合影,“标签上写着‘今日限定款’”。
但陈榕觉得,顾客的宽容不代表产品就可以有瑕疵,她对于产品有着极高的要求:面团全部手工揉制,新品研发紧跟潮流,残障伙伴做的面包必须“物有所值”。
“我更希望顾客是真的喜欢我们这里的面包和咖啡,而不是仅仅为了打卡而来。”陈榕说。
目前,“星语绘”的团队有两名专业烘焙师,一名负责烘焙,另一名负责甜品的制作。此外,店内的前场有4名工作人员,6人中含多名听障人士。
除了这家主店外,“星语绘”还在长沙市残联的大楼内设有一个小小的售卖窗口。这里有4名工作人员,一名就业辅导员和3名残障员工。每天5时30分,烘焙师会提前准备好产品,在早上7时之前,及时将这些烘焙产品送往残联的一楼窗口售卖。
“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像我们这样的店,让残障群体能就近找到工作。”陈榕坚信自己做的会有回报,“不管有多难,走下去,总会看到希望。”
责编:项炜
一审:项炜
二审:郭文雯
三审:丁兴威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