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放牛班合唱团”

李孟河 彭晗 张程前 徐智滔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30 09:32:2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孟河 通讯员 彭晗 张程前 徐智滔

远山在熹微中洇成水墨,伴着风吟,清亮的童声在田野回荡。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林峰学区,40名音乐“零基础”的山里娃,以清泉般歌声敲开山外的世界——这个由语文老师执棒、数学老师伴奏的“混搭”合唱团,用时24天,站上凤凰县第十届中小学建制班合唱比赛舞台,成为城郊学区唯一获奖的农村学校。

深山里的“音乐空白”

林峰乡距凤凰县城仅20公里,却因40分钟蜿蜒山路成为“教育洼地”,连续九届缺席凤凰县合唱比赛。

“全校161名学生,80%是留守儿童;17位教师,没有一位音乐专业出身。”上任不足一年的校长刘勃语气里带着遗憾。

3月,“凤凰县第十届中小学建制班合唱比赛即将举办”的消息传来,刘勃的心颤了一下,决心试一试:“我们都深知,山外的声音很远,但音乐能为山里孩子推开外面世界的窗。”

刘勃找到数学老师田麒玉和语文老师蒋莹玉。时间紧迫,均为林峰乡人的两人立即“跨界教学”,一场以零为起点的“音乐冒险”,在林峰学区悄然上演。

一开始,就困难重重:田麒玉大学学过基础钢琴,但技艺生疏;蒋莹玉毫无合唱指挥经验,全靠自学;筛选出的40名学生连简谱都不认识,只会“大白嗓式瞎唱”。

怎么办?“硬着头皮也要上。”两位老师咬牙开启“连轴转”模式:白天上课,晚上指导学生;利用课间、周末,到网上看视频教程自学、向专业老师请教,把时间填的满满当当。

“最开始,学生们大多都不自信,有的不敢开口唱,有的声音很小。”蒋莹玉直言,“其实我自己也有点‘五音不全’,但我得作榜样,索性放开了唱。”

日复一日,那些羞怯的童声像初春的竹笋,在晨读与琴音中节节拔高。

“环绕着扇动银翅的蝶啊,追回那遥远古老时光,传诵着自由勇敢的鸟儿,一直不停唱……”每天下午6点到8点,学校三楼音乐教室飘出稚嫩却坚定的歌声,学生们沉浸在《蝴蝶泉边》的旋律中,不停唱。

彩排当天,看到其他学校的精彩表演,林峰的学生们攥紧了衣角,蒋莹玉鼓励他们:“第一次站上舞台,千万别输了自信。”

努力没有白费,预选赛通过,大家欢呼雀跃。此时,合唱团做出一个大胆决定:为《蝴蝶泉边》加入非洲鼓伴奏,让旋律更具生命力。

距离比赛不到一周,教师中没人会打击乐。语文老师杨洋在办公室支起鼓具,对着教学视频立马开始学。

“咚咚”的鼓声与童声交织,稍显单薄的旋律突然有了群山回响般的层次感——鼓点如清泉击石,歌声似云雀穿林,孩子们眼中的怯意被惊喜取代,原本僵硬的肩膀也随着节奏轻轻摇晃。

山区学校的“音乐接力”

比赛当天,天还未亮,大巴车载着师生驶出熟悉的山路赶赴赛场。学生们穿着崭新的合唱服,挺直腰背站上舞台。

“我看到满片花儿的开放,隐隐约约有声歌唱……”《蝴蝶泉边》的旋律响起,40双眼睛从紧张到明亮,歌声里带着大山的辽阔与童真,仿佛被山泉濯洗,裹着松针坠露的清澈,带着田野炊烟的暖意。

“小学组二等奖,我们为自己鼓掌。”结果出炉,所有人红了眼眶。

在法国经典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曾为少年们推开封闭的心门。“我居然到县城参加比赛了”“我胆子大了一些”“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在林峰学区,这些曾被大山捂住的清音,在这个春天,叩醒了更辽阔的共鸣。

蜿蜒山路环绕的群山间,总有童声穿透晨雾。“告别昨天的放牛娃,当好今天的读书郎。兴校报国是我们山孩子的梦想。”这首由该校老校长杨世平12年前作词的校歌《山里孩子的梦想》,在一代又一代山里娃的歌声中破土发芽,向着天空拔节生长。

从杨世平用写下歌词的那天起,一代又一代教师接过接力棒:林峰学区教师多是学成归来的本地校友,对他们而言,校歌不仅是一首歌,更是扎根乡土的育人誓言。

于刘勃来说,肩上责任更大。音乐只是开端,他希望学校把乡村美育作为特色坚持下去:“美育的内涵远超音乐教育的范畴。它如春风化雨,塑造乡村孩子的品格与心灵,助力他们在山野间拥抱生活本真,在走出大山后从容应对挑战。”

去年秋季起,林峰学区与长沙师范学院共建美育实践基地,引入专业实习团队驻校指导。在一学期的结对帮扶中,团队从声乐训练到课程研发,全方位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同时,学校搭建“专业教师”走教帮扶链,手把手指导乡村教师掌握多声部编排、合唱指挥等技能,为孩子们搭建起系统的音乐学习阶梯。

这里藏着乡村教育最朴素的坚守:即便群山阻隔,也要让每个孩子的梦想,乘着歌声的翅膀,飞越重峦叠嶂,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责编:李孟河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