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30 09:14:06
囗 朱逸斐 程成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作为一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一项实践育人工程,在二十二年的青春接力中为广大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可能。“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自2003年西部计划实施以来,54万余名青年大学生从祖国的五湖四海奔赴西部基层,在2000多个县(市、区、旗)书写着青春华章,在为西部发展奉献青春力量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坚守显初心,在乡村热土中厚植青春理想。“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22年来,数以万计的青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大局紧密联结,到西部的广阔天地施展才干。在新疆,志愿者们服务乡村振兴,帮助村民发展特色农业,让“小特产”变成“大产业”;在西藏,志愿者们扎根雪域高原,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区开展医疗服务,守护着牧民的健康;在湖南,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将东部优质课程资源引入山区学校,点亮山区孩子的梦想……西部计划志愿者们在一年又一年的坚守中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报效祖国远大抱负。当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西部的乡村热土,不仅为民族复兴增添了青春注脚,更书写了青年的个人奋斗史,塑造了青年的人生价值。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节点,这片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积淀的广袤土地,正成为新时代青年理想扎根生长的热土,青年志愿者们正在用奋斗定义属于他们的“诗和远方”。
奋楫逐浪高,在基层沃土中锤炼青春本领。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基层实践对青年本领的淬炼具有不可替代性。从白山黑水到彩云之南,从三湘四水到大漠孤烟,西部计划志愿者不仅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的辽阔,更是在基层熔炉中锤炼着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钢筋铁骨,成长为新时代西部建设者。理论上的“准备充足”抵不过实践中的“不可承受之重”,高原反应、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西部基层特殊的困难挑战为当刚走出“象牙塔”的青年志愿者构筑了一场专属“成人礼”,只有经过基层实践的洗礼才能实现青年成长的蜕变,这种实践智慧,是任何书本都无法传授的宝贵财富。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青年志愿者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中练就了真本领;在乡村振兴中,青年志愿者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在基层治理中,青年志愿者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这些脚踏实地的奋斗印记昭示了西部计划的基层经历不是简历中锦上添花的装饰,而是青年本领锻炼、能力提升的必修课。
铁肩担道义,在西部疆土中践行青春使命。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部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西部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面临的风险挑战仍然严峻复杂。时代呼唤青年担当,西部需要青年担当。一批又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不怕吃苦,深入基层一线,在乡村建设、卫国戍边等不同的岗位上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在担当中国梦的重任中历练成长,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进人民的心中。西部计划志愿者在选择西部、扎根西部、建功西部的人生征程中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精神,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勇当先锋队、突击队,发出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强音,努力谱写了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西部青春篇章。
(作者朱逸斐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本科生、湘潭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作者程成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读博士)
责编:颜石敦
一审:彭婷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