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粮烟协同,湖南乡村产业发展的“金色密码”

杨坤 明芸 滕梦瑶 曹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30 09:41:57

原标题:粮烟协同,乡村产业发展的“金色密码”

——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推广“五共”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杨 坤 明 芸 滕梦瑶 曹 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调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加力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

湖南是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着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守护“大国粮仓”,推进“金叶惠农”,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主动融入重农抓粮大局,认真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的工作要求,大力推广烟田共建、设施共享、主体共培、技术共构、产业共融的“五共”粮烟协同发展模式,形成种粮保安全、种烟增收益、多元促增收的良性发展格局。

2024年,湖南的水稻、烟叶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位、第三位。金叶田里稻花香,全省粮烟轮作111万亩,烟区每亩种粮增收1500元,守住了“粮袋子”,稳固了“金叶子”,充盈了“钱袋子”。

春忙时节,我们一起走进湖湘沃野的田间地头,探寻粮烟协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金色密码”。

永州周家坝烟区综合体航拍。(本版图片均由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提供)

“金扁担挑两头”——

政策引领,粮烟协同站上新起点

春分过后,烟叶移栽陆续结束,烟田逐渐披上新绿,茶陵县腰陂镇芙冲村生机盎然。“等烟叶采收后,就会种水稻,这样轮着种,产量更高,质量也更好。”芙冲村党总支书记刘云华站在田埂旁说。

一季烟叶一季稻,让土地利用“无缝衔接”,还能改善土壤耕作环境。“前茬种烟叶施了有机肥,等后茬种水稻的时候,土地养分足足的。稻烟的水旱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交替种植还能减少病虫害。”刘云华说,去年芙冲村2421亩水田全部采取烟稻轮作模式,每亩纯利润超过3000元。更令人欣喜的是,茶陵烟草和当地农业部门取土壤样品检测,烟稻轮作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5至1个百分点,具有“以田养田”的生态效果。

一地两用,一年两收,越来越多农民尝到甜头。茶陵县发展了2个“烟叶+优质稻”协同发展产业综合体,2024年综合体内规模户数192户,其中157户种植晚稻,实现户均种粮收入8万元以上。

株洲茶陵烟叶育苗大棚在育水稻秧。

湖南是全国重要烤烟产区之一。省政府将基本烟田保护纳入《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烟叶产业被列入全省种植业特色产业规划,基本烟田保护、新型主体培育、烟草农机补贴等一揽子政策措施持续完善。

今年,湖南高位推动粮烟协同发展,政策体系再度升级。发展稻烟种植模式、打造粮烟双优复合产业带,首次写入省委一号文件,作为建设更高水平“洞庭粮仓”、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的重要举措

“此次省委一号文件的部署,是对过往政策实践的经验集成,更是推动产业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全新起点,充分彰显了省委、省政府对粮烟协同发展战略价值的深度认可,为我们深入推进‘保粮食安全’与‘促农民增收’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湖南省局(公司)烟叶处处长彭曙光表示。

粮烟协同,烟田共建是关键,农田宜烟也宜稻。近年来,湖南省局(公司)参与制定湖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地方标准,采取表土剥离再回填、合理布局水利设施等措施,统筹兼顾烟叶和水稻的种植需求。目前,政企携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2.87万亩,夯实了粮烟产业发展根基。

位于邵阳县金称市镇的金马粮烟融合发展综合体。

邵阳县金称市镇的金马粮烟融合发展综合体,千亩烟田错落有致,一垄垄烟叶随风招展。

这里过去多是“巴掌田”“零星地”,经由当地烟草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通力合作,大力推进土地集中流转、烟田高标准建设,近年变成了“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涝能排、旱能灌、机能耕、物能运”的高标准良田。

“烟稻轮作是‘金扁担挑两头’,去年一亩田里,烤烟收了300多斤,晚稻又打了1000多斤。今年也会是个丰收年!”烟农陈伍军轻抚烟苗,满怀憧憬。

邵阳市将烟稻轮作区优先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范围和国家新一轮建设规划;郴州市在省内最早开始烟稻轮作探索,如今全市超46万亩土地开展烟稻轮作;常德市的基本烟田保护区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实现100%重叠,去年烟区亩产晚稻1100斤以上,较非烟区晚稻产量高10%左右……在湖南省局(公司)带领下,各烟区因地制宜创新举措,进一步激发粮田烟地的生产潜能,实现烟稻生产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常德市积极推动烟稻协同发展,打造烟稻生产双优基地,烟稻生产质量和效益得到双提升。

“硬核支撑”——

资源共享,激活降本增收新引擎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烟融合发展,既要政策发力,也要科技给力。

进入4月,气温日益升高。在浏阳市淳口镇鸭头村百亩连片的烟田里,一个个安装了性诱剂的诱捕器筑起一道绿色屏障,守护着烟苗茁壮生长。

“你们看,这片烟田使用我们研发的烟稻两用诱捕器,不仅可以诱捕烟叶害虫,换装诱芯后,还可以诱捕二化螟等水稻害虫。下个月,我们还会在烟田投放赤眼蜂,既防烟青虫,也防稻纵卷叶螟。”湖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刘天波博士介绍。

近年来,湖南省局(公司)依托行业技术和研发优势,开展烟稻融合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筛选了防控烟稻病虫害共用的天敌昆虫和生防菌剂,研制出烟稻共用的性诱剂、天敌引诱剂和迷向剂,累计建立18万亩示范区,助力提升粮烟质量安全和烟区生态保护。

新宁县安山乡车头粮烟融合发展综合体,田间运行的轨道运输机。

粮烟一体,加强技术共构。湖南烟区携手农业科研院所选育早熟水稻品种,明确烟叶、晚稻最佳移栽期,有效解决烟稻轮作茬口矛盾;制定实施一系列地方标准,大力推广粉垄深耕、生物有机肥、绿肥秸秆还田等技术,为烟稻优质生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在湘西山区,永顺县塔卧镇的烟叶育苗大棚里,实时温湿度自动监测设备如同24小时在岗的“电子管家”,让育苗管理员能够远程掌握每一株幼苗的“冷暖”,有效降低因温湿度管控疏忽而导致的烧苗、病苗等风险。

这个春天,湖南烟区跃动着科技兴农的脉动。北斗导航拖拉机在土地上匀速作业,植保无人机掠过农田精准喷药;从智慧烟田到一站式服务,一部手机“装下”田间大小事。

常德市积极推动烟稻协同发展,烟区无人机统防统治。

装备“跨界”,加快设施共享。围绕粮烟产业发展,各地千方百计拓展烟基设施用途,各类生产要素科学配置、充分流动、高效利用。

“一个人、一台植保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100亩田地的病虫害防治。”在常宁市西岭镇平安村烟稻生产示范基地,飞手李保云介绍,过去烟田和稻田的农机各用各的,自从烟草部门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全程机械化农机装备选型,组织设施农机共用,共同培养飞手、农机手,无人机、拖拉机等通用型农机成了烟稻轮作区生产的重要帮手。

怀化靖州烟区新建的烤房。

“以前晒谷到处找空地,最怕突然变天下雨。现在把谷子送到烤烟房,设定温度,一键启动,两三天就搞定了。”桂阳县方元镇长汾村村民李祖国说。当地利用1.25万余座处于空闲期的烤烟房开展稻谷烘干服务,解决了稻谷收割期间水分偏多、易霉变、用工多等难题,确保颗粒归仓。

育苗大棚冬季育烟苗,春夏秋季育水稻秧、蔬菜苗,成为不停产的“四季车间”;密集烤房烤香了烟叶,也烘干了稻米、大枣、黄花菜等农产品,成为不空闲的“聚宝盆”;翻耕、起垄、植保,农机上半年在烟田里作业,下半年在稻田中驰骋,成为不停歇的“铁马”……烟区的设施共享打破“时间差”,实现一棚多育、一房多用、一仓多储、一机多能,为粮烟产业降本提质增效提供了“硬核支撑”。

位于常德的综合利用烘烤工场与育苗工场。

“四季生金”——

多元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业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兴旺。湖南烟区以烟叶产业为纽带,以产业综合体为平台,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发展“烟叶+多元产业”,持续释放烟叶产业联农带农、强农富农的新动能。

在永州江永县,当地以大坝洞烟区产业综合体为载体,建立村委会、合作社、农民等多种主体融合的资源资产利用和产业发展平台,推行“烤烟+水稻”“烤烟+芥菜”“烤烟+莴笋”种植模式,发展多元化农业产业体系。“有了烟区综合体以后,烤烟收入很稳定,莴笋也不愁卖。一年下来,一亩地的烟和菜能卖8000多元。”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村村民蒋兰英高兴地说。

郴州嘉禾占地1万余亩的“普满粮烟现代农业产业园”助力乡村振兴。

郴州嘉禾县打造的普满粮烟协同产业综合体,占地1万余亩,形成了合作社、三汇生态农庄、大米加工厂等多种生产经营、收益分配机制,带动周边农户获得土地流转金、入社分红、务工工资等收益。

在长沙、衡阳、邵阳,烟稻公园集烟稻种植、田园观光、科研示范、文化赋能于一体,呈现“春看耕耘、夏看绿田、秋看金色浪、冬看田园雪”文旅胜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休闲观光。

位于衡南县茶市镇怡海村的“同航”烟稻数字公园。

放眼全省烟区,行业级烟区产业综合体已达20个。培育出“郴旺香米”“江永素米”“金秋富硒大米”等优质烟后稻米品牌,利用“湘村636”“湘汇636”加盟终端等渠道销售;整合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等多元业态,构建起“产加销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态体系,综合体内农民户均多元增收2.56万元。

立足特色,激活资源。“硒锶之乡”新田县构建“富硒+烟草”的特色产业体系,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延伸开发富硒系列农产品。桑植县澧源镇仙鹅村打造“雪茄小镇”,400亩雪茄烟叶与土家风情旅游开发实现了“烟旅”深度融合。

位于宁乡市喻家坳的金醇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社,在烟叶育苗大棚空档期时种植哈密瓜、西瓜等高附加值果蔬。

地尽其用,多业共融。宁乡市喻家坳乡金醇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社里,闲置期的育苗大棚种植西瓜、黄瓜、哈密瓜等高附加值的果蔬;收购站的分级场地从“烟叶质检线”变成“花香产业链”,让栀子花卖进了大超市;密闭温润的烤房群成为食用菌的“梦工厂”,平均十天就能产出一轮平菇。从“单一种烟”到“多元共生”,宁乡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以场地综合利用为支点,撬动了产业振兴的“整盘棋”。

产业共融的生动实践,正是乡村“四季生金”的致富密码。湖南省局(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要在安仁、永兴、宜章、道县、江华、新田、龙山新建7个产业综合体,实现10万担以上产烟县产业综合体全覆盖;到“十五五”末实现5万担以上县综合体全覆盖,更好地推进“烟叶+N”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拓宽烟农增收渠道。

桑植县澧源镇“雪茄小镇”俯瞰。

“全能战士”——

培育人才,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的数字化家庭农场里,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十佳农民,同时也是新烟农的朱霞与几名烟农正在查看“田天空”智慧农田管理系统监测数据。

“以前种地看天,现在种地看屏、看数据,新时代的农民必须与时俱进。”朱霞笑呵呵地说。

在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的数字化家庭农场,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十佳农民朱霞与村民查看“田天空”数字家庭农场监测数据。

近年来,衡阳市局(公司)大力培育职业烟农,联合南华大学举办训练营,打造职业化烟农宣讲队,请来粮食生产、烟叶种植、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专家,向农户传授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创新经营理念,加快高素质职业化烟农培育。

“我每年都会参加烟草公司举办的培训,现在烟稻轮作、土壤保育、无人机操作样样不在话下。”衡阳县洪市镇“80后”烟农胡科能自信地说。至2024年底,衡阳市共有新型职业化烟农998户,占比超过一半,其中“80后”“90后”新生代烟农比例提升至20.6%,烟农队伍面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后劲更为充足。

张家界烟区加强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育。

粮烟协同发展,离不开主体共培。湖南省局(公司)制定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意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持粮烟种植主体、服务主体一体培育、同步提升。比如,常德市加快培养一批稳定、专业的粮烟融合生产、经营、服务主体,拓展“种植在户、服务在社、指导在站”的生产组织模式;桑植县启动“金叶新农人”培育计划,从烟叶税中拿出200万元设立创业基金,对“80、90、00”后烟农给予每亩300元的补贴,组织赴先进省市考察现代农业模式、学习现代农业技术。

经营主体强,“全能战士”多,产业才能高质量发展。湖南烟区坚持内育、外引并举,联动政府部门选拔能人,联合地方农业职业院校开展培育试点,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积极开展“迎老乡、建家乡”烟稻产业发展互动活动,携手农业农村、人社等部门开展专业化服务队员技能培训与竞赛,壮大提升粮烟产业工人队伍。全省现有3.4万余户农民开展粮烟轮作,培育以粮烟为主业的新型经营主体1.22万户,专业化服务队伍3.53万人,为粮烟协同发展提供坚实人力支撑。

株洲市茶陵县界首镇贺铺村发展多元产业,图为烟田里种的木耳。

“你看,今年的菌菇又找到了好市场。”在茶陵县界首镇贺铺村,谭建伟的菌菇棚迎来大丰收,经过加工、分拣、包装、装车,这些菌菇将进入广东市场。

农地不闲、销路不愁,谭建伟干劲十足。他曾是南下打工潮中的一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回乡成为职业烟农。一块田里不仅种烟叶和水稻,还播下青菜、菌菇等农作物。在贺铺村,多元产业将亩均年产值提高至近20万元,并为附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

郴州桂阳洋市,“95后”网红烟农雷蕾在田间劳作。她返乡后通过直播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农业。

烟叶产业的兴旺激活了乡村人气。在桂阳县洋市,“95后”网红烟农雷蕾在直播镜头中展示烟叶、水稻种植全流程,宣传烟稻融合发展的政策、技术。一批外出务工年轻人回流后,既深耕田间,又活跃云端,有的通过直播平台开拓营销新渠道,有的以创意设计开发烟稻主题文创产品。

粮烟协同、产业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正带动更多人投身乡村建设,在乡村全面振兴路上逐梦前行。

责编:曹娴

一审:黄炜信

二审:曹娴

三审:李伟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