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佩珊 杜威力 周乾 郴州日报 2025-04-30 08:26:44
四月,雨催农时,湘南大地,生机涌动。
在桂阳县樟市镇的田野上,烟农们弯腰移栽的身影与育秧棚里的新绿相映成趣。这幅“烟苗青青待稻香”的春耕图景,蕴藏着半个世纪的农业智慧。从烟稻轮作到烟稻协同再到烟稻共济,这种烟退稻进的接力耕作,破解了千年来的烟稻争地难题,不仅体现了“以烟稳粮、以烟促粮”,也是“依粮稳烟、依粮促烟”的生动写照,更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生态循环、人才汇聚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烟稻轮作:从争地矛盾到共生共赢的嬗变
“种烟误了稻,种稻误了烟,你说怎么办?”早在20世纪60年代,当全国多地还在为烟稻争地困扰时,郴州农技人员已经在桂阳县开始了烟稻轮作的探索。经过多年反复试验,1973年,该县樟市、太和两个乡的试验田传来喜讯——烟稻轮作首获成功。这不仅是简单的茬口调整,更开创了生态循环农业的新模式。
前茬烟草残留在田间的肥料成为水稻生长的养分,水稻种植则通过水旱轮作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且稻草融田为烟草提供天然的有机肥料。经过数十年的持续创新,郴州市烟草专卖局研究人员针对本地土壤特性,重点推广“云烟87+野香优莉丝”“湘烟7号+玉针香”等黄金组合,配合研发的粮烟一体平衡施肥技术使水稻每亩可减少化肥使用25公斤。
在嘉禾县广发镇,烟农李子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种水稻勉强保本,现在进行烟稻轮作,水稻种植的收入没少,再加上烟叶种植每亩多赚3000元,等于是‘一田双收’嘞!”
目前,郴州市烟稻轮作面积已达46万亩,带动烟稻种植户亩均综合收入超过6000元。更难得的是,在科学规划种植周期,化解粮烟争地的问题之外,郴州烟草部门还按照苗棚即秧棚、烤房即烘房、烟仓即谷仓、烟机即农机的思路,通过共享烟田基础设施,实现一棚多育、一房多用、一仓多储、一机多能,将两者的矛盾转化为互补优势,实现农业增效、作物增产、农民增收。2024年,全市落实育苗工场育秧5.7万亩、烘烤工场烘谷1万余吨。
烟稻协同:构建“产加销游”一体化生态圈
当烟稻轮作的技术密码被破解,一场更深层次的变革在郴州大地上悄然兴起。
在嘉禾县普满乡,占地万余亩的普满粮烟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标杆。走进产业园,一排排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禾苗青青、小白菜鲜嫩欲滴、水果黄瓜引人垂涎,文旅区里的游客正在体验农事活动。
“近年来,我们积极布局‘一社一庄六村三基地’,打造烟稻产业综合体,通过‘一产强特色、二产提价值、三产促融合’,实现从农产品种植到加工再到旅游全链条发展。”该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4年,该产业园种植烤烟7324亩、水稻9000余亩、水果1430亩,加工稻谷5000余吨,接待游客31万人次,总产值达8200万元,是全国优质高产水稻连片示范区、第十批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湖南优质烟叶生产基地。
普满粮烟现代农业产业园是郴州烟稻产业综合体建设发展的缩影。如今,一个个满载着“钱景”的烟稻产业综合体在湘南大地不断涌现,通过整合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等多元业态,构建起“产加销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态体系,成为激活乡村资源、推动三产融合的关键载体。
烟稻共济:书写生态与民生的双重答卷
在桂阳县洋市镇的烟稻轮作田里,“95后”姑娘雷蕾正在用手机直播烟苗移栽过程。这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如今已是拥有不少粉丝的网红新农人。“我想让更多人看到现代农业的魅力。”雷蕾说。
近年来,随着郴州推行“青年烟农托举、星级烟农管理、忠诚烟农激励”职业烟农培育行动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雷蕾们”回流。这些烟农创客们既深耕田间,又活跃云端,让古老的土地焕发青春活力。当前,郴州全市40岁以下的新型种植主体已达1968户,同比增加344户,占总烟农数的12.85%。同时,郴州市烟草专卖局联合农业部门开展高素质烟农队伍培训,提升种植和管理水平,引导烟农种植烟后优质稻或水稻制种,烟稻种植户户均综合收入可达20万元。
这条金色烟叶与翡翠稻浪交相辉映的绿色发展之路上,生态效益同样令人瞩目。
郴州市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烟稻轮作通过科学轮替种植,不仅土壤碳汇能力显著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水稻季的漫灌与烟叶季的深耕形成互补,有效抑制了土传病害,极大地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耕作体系形成了“烟叶固碳—秸秆还田—稻作养地”的绿色生态闭环,有效提升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就像一个银行,你存得多,它回报得就多。”一名老烟农的朴素话语道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真谛。
从樟市镇的第一块试验田到如今星罗棋布的产业综合体,这场“黄金叶”与“珍珠米”的共生实践,正在重构现代农业的价值逻辑。当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产业思维碰撞,郴州用“一田双收”的绿色答卷证明:最动人的丰收故事,永远写在土地与人的双向奔赴里。
责编:赵倩倩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郴州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