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消保委发布消费提示:谨防老年人保健品消费中的营销把戏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30 07:30:33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提升,一些不良商家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消费欺诈手段层出不穷,致使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为提高广大老年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切实维护老年消费者合法权益,湖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日前发布2025年第2号消费提示:“谨防老年人保健品消费中的营销把戏”。

把戏一:虚假资质

一些不法商家会伪造相关的经营资质和认证文件,让老年人误以为他们是正规的销售渠道。实际上,这些商家可能根本没有销售保健品的资格,所售产品也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把戏二:利用权威背书

商家常常宣称产品得到了某著名专家、科研机构或官方组织的认可和推荐。例如,声称产品是由某知名医学院研发,或者获得了某国际权威健康组织的认证,但实际上可能都是子虚乌有。

把戏三:夸大功效

不良商家会将保健品的功效无限夸大,宣称其具有治疗多种疾病的神奇效果,如声称普通的保健品能治愈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病症。比如打着“纳米技术”“量子科技”旗号的保健品,商家宣传称能修复细胞、逆转衰老等,然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高科技与产品功效并无关联。

把戏四:虚标高价

将成本低廉的保健品以高出成本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出售。商家会编造各种理由来解释高价的合理性,如原材料珍稀、生产工艺复杂等,但实际上产品的真实价值与售价严重不符。

把戏五:虚假折扣

采用“买一送多”“大幅折扣”等促销手段,让老年人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但实际上,这些赠品可能是即将过期的产品,或者所谓的折扣是先抬高价格再打折,消费者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惠。

把戏六:虚假好评

在电商平台或社交媒体上,商家会雇佣水军刷好评,营造出产品畅销、效果良好的假象。老年人在查看商品评价时,容易受到这些虚假好评的影响,从而做出购买决策。

把戏七:编造虚假的用户案例

让老年人相信该保健品确实有显著效果。他们会找一些演员冒充患者,现身说法讲述自己服用保健品后病情如何得到了极大改善甚至痊愈,使老年人更容易轻信。

把戏八:打感情牌

销售人员会对老年人格外热情,主动与他们拉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喊出“爸妈”等亲昵称呼,让老年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依赖。这种亲情式的关怀使老年人难以拒绝后续的产品推销。

把戏九:免费体验

让老年人免费体验保健品或相关仪器,如免费试用保健品一段时间,或者免费使用按摩仪、理疗仪等仪器。在体验过程中,商家会不断强调产品的好处和效果,让老年人逐渐产生依赖心理,然后再诱导他们购买产品。

把戏十:针对性营销

在免费体验过程中,商家会收集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和健康状况,以便后续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他们可能会夸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让老年人产生恐慌心理,从而更容易接受他们的推销。

把戏十一:宣称限时优惠

在营销中,商家通常会设置限时购买的压力,如宣称“今天是最后一天优惠”“数量有限,先到先得”等,迫使老年人在短时间内做出购买决策,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比较。

把戏十二:组织会议活动

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大规模的会议营销、健康讲座、免费旅游、聚餐等,邀请老年人参加。活动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环节,通过专家讲解、患者分享、现场演示等方式,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氛围,对老年人进行洗脑式营销,让他们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放松警惕,失去理智,冲动购买保健品。

省消保委提醒,老年朋友在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防范以上商家营销手段。在选择和使用保健品时应谨慎,最好在医生或专业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要保持理性,不要过分依赖保健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对身体最好的保健。在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时,应当索要并保管好票据或相关凭证。

一旦发生消费纠纷,成年子女可陪同老年人先行与经营者协商和解。协商不成时,可拨打12345电话或向市场监管等有关行政部门、消保委组织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成辉

责编:李成辉

一审:李成辉

二审:王亚奇

三审:邹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