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脊梁 | 赵炳然:稻田里“长”出的专家

奉永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9 21:48:08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荣誉档案】

赵炳然,男,汉族,1965年2月出生,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体系岗位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南省先进工作者。

(赵炳然在查看水稻长势。赵炳然供图)

【奋斗故事】

4月28日,得知赵炳然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后,湘潭市岳塘区正江村村民宋金坤通过微信给赵炳然发“贺信”:祝贺赵老师,欢迎您再来村里指导我们种水稻。

其实宋金坤跟赵炳然相识并不久。4月13日,宋金坤准备开展早稻秧苗移栽时发现秧苗生了病,便向当地农技人员请教,他们将情况告诉了赵炳然,当天赵炳然就带领技术团队来到正江村,教宋金坤带药移栽技术,俩人就此相识。

“4月13日是星期天,我心里很急,没想到赵老师放弃休息,当天就来了。”宋金坤说。如今提及此事,赵炳然笑笑说:“农时不等人。”

赵炳然1987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潜心钻研水稻育种和种植38年。其中的34年时光,他都跟随着袁隆平院士,参与组织了第3、4、5期超级稻及“第三代”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行动。

针对农田重金属污染难题,赵炳然带领团队开展绿色水稻攻关。“绿色水稻科研攻关没有任何经验可循,需要从零开始。”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韶也本科毕业后就一直跟随赵炳然做科研,韶也说“赵老师的干劲超过了我们这些年轻人”。

开展绿色水稻科研攻关首先要找到关键种源。从2013年开始,赵炳然带领韶也等一群年轻农业科研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找种源。“取样时几乎每天都‘泡在’田地。”韶也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赵炳然带领团队通过最新基因编辑技术与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的结合,在国际上率先创建杂交水稻“亲本去镉技术”,突破了镉低积累性与高产难兼顾的技术瓶颈。

随后,赵炳然团队在世界首创“重离子诱变生物定向育种技术体系”,带领团队从10多万株重离子诱变样本中,定向筛选到了低镉新种源,打破了美国等国家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对我国生物种源可能形成的技术垄断。如今,赵炳然团队已利用该技术累计创制绿色水稻种质52份,实现了绿色水稻新种源的高通量、快速、规模化“定制”,并育成世界上首个大面积应用的绿色水稻品种“臻两优8612”。

2023年这个品种首次在湖南52个县市区推广,种植面积达107万亩,大获成功,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目标。去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大力推广“臻两优8612”150余万亩,大获丰收。

“袁老师经常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赵炳然说,袁隆平院士生前的这句话一直影响着他。现在的他也像袁隆平院士一样,大把时间都在田里。赵炳然的学生张丹说:“赵老师不出差的话,不管刮风下雨,每天清晨都要先去试验田里‘巡视’一番,快步走上几圈,闻一闻泥土的芬芳,看看禾苗长势,才放心来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责编:刘乐

一审:刘乐

二审:胡宇芬

三审:李伟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