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9 14:52:17
月球自古象征浪漫神秘,在艺术文学中,月光银白色调成永恒意象。但科学研究表明,其真实面貌和色彩或颠覆传统认知。
月球并非肉眼所见的明亮银白色,而是整体偏暗灰褐色,局部因矿物差异可能泛红棕色。其亮度取决于表面反照率,月表平均反照率约0.12,远低于地球,这主要归因于月壤。月壤由多种物质混合构成,阿波罗任务带回的样本显示其接近深灰色,部分区域因微陨石撞击或太阳风作用可能呈红褐色调。这种“土灰色”基调与撞击坑塑造了月球粗糙古朴的特征,体现了其沉静特质与复杂天体特性。
人类肉眼所见月球银白色是光学感知偏差。昏暗环境中视杆细胞主导亮度感知,满月时部分激活视锥细胞,月球实际接近浅黄灰色。地球大气散射使月色偏暖,现代相机曝光和白平衡调节也可能强化色彩效果。从宇宙视角看,月球整体以灰褐色为主,局部因矿物分布差异呈现细微色彩变化。
科技提供了更丰富视角,红外相机、紫外光谱、多波段成像设备等技术帮助解码月球地质密码,使色彩成为解读历史的线索。特定天文现象如月食,会使月球呈现“红月亮”现象,原理类似日出日落红霞。
月球表面矿物组成和地质演化复杂,正面月海玄武岩反照率低,背面斜长岩高地反照率高,差异源于早期演化不均衡。科学家用原始黑白影像分析地形与矿物分布对比,结合多光谱数据与实验室样本校准还原月球真实色彩。嫦娥探测器重建了月表元素分布图谱,为探究月球提供多维度视角。
(来源:科普中国)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姚瑶
三审:黄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