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5-04-29 12:26:16
文|黄煌
窗外的梧桐树开始抽芽时,我正在校对这一期的《湖南日报》湘江副刊悦读版。左手边摆着刚拿到的入选“中国好书”的《亲爱的人们》样书,右手边是还带着油墨味的世界读书日专题策划版面稿件。当副刊编辑的第二年,我渐渐明白,读书版就像一座桥,一头连着读者,一头连着好书和作者。字里行间,唯有用心用情,才能让文字找到更多的读者。
每年4月,悦读版世界读书日的策划都让我早早地“如临大敌”,如何制作出一期好内容,既在“全民阅读”的宏大叙事里找到切口,又不囿于罗列书单,避开那些浮在云端的概念泡沫?指尖悬在键盘上良久后,我想,这次不如让那些书籍的“摆渡人”说话。
一本好书,要来到读者面前,离不开作者、编辑和卖书的人。我迅速锁定了通讯录中一位书店店主、一位畅销书编辑、一位曾获“骏马奖”的作家,请他们从卖书者、编书者、写书者的角度,剖开他们关于书的叩问:为什么选择开一家实体书店?一本好书是如何产生的?阅读对你来说是什么?
给独立书店主理人胡欢的约稿信息反复修改。这位把书店开在闹市区的“95后”奇女子和几只收养的小猫“店员”在这片精神家园守着满架纯文学书籍。我划掉客套的寒暄,劈头便问:“为什么会想开书店?开书店的收获和痛苦是什么?”
给畅销书编辑张玉洁的邀约更需寸劲。一本好书是如何打造出来的,是我一直想与读者分享的“业内秘密”。这位刚刚打造了一种10天发行10万册爆款书的“牛人”曾经和我透露过,“时机,是编辑的第一要义”。我在微信对话框敲下问题:“当算法开始替编辑选书时,你是如何成功借力AI,在越来越窄的赛道上狂奔?”
最难的约稿留给湖南作家少一。这位刚拿下“骏马奖”的来自基层的作家,出生在一个书荒的时代。从小地理环境的恶劣造成信息封闭,令他对山外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收荒货、当二道贩子、在乡镇开餐馆和小旅社、建房子当砖瓦匠……早年历经多种职业的他,一直有一个当作家的梦。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身命运的阅读经历,对于有越来越多借口不读书的现代人来说,正是回答现实的最好答案。
三个问题,三个回答如约而至。转眼间,这一期专题策划的报纸即将付印,但晨光漫过墨香氤氲的纸卷,校样上的三个提问仍在生长。
记得刚接手读书版时,我以为编辑只是文字的守门人。但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和作者,到底什么是读书版上更值得推荐的?我找到的答案是真诚和敬畏。一本好书和一个好作者,会因对内容的敬畏、对文字的真诚而闪闪发光。
作为读书版的编辑,阅读的意义是我一直在追问和追寻的,也许我无法给出标准答案,但这些提问本身,已像揳进年轮的刀片,通过版面,在时光里刻下片刻思考的刻度。
虽然我终日埋首于他人的文字,但只要用心,就能在字缝间遇见那些最鲜活的生命图景。就像当知识焦虑成为时代症候,依然有人用草茎般倔强的字迹在田垄间写出诗句,而铅字印在新闻纸上的沙沙声,就是作为编辑的我与无数心灵共振的絮语。
责编:胡雪怡
一审:黄煌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