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9 16:35:10
文|骆志平
聊到非遗技艺时,有人提起了万山纸扎。长沙纸扎中最老的铺号,扎过晚清的花灯、民国的龙狮,祖传120多年,未曾歇过手。
现在,万勇为纸扎铺的当家人,四十多岁,人长得标志,话语不多,憨中见实。作为第九代传人,手艺不输祖上。成天守在纸扎铺,扎这扎那,龙头狮子堆满一地,可惜买的人不多,冷清了点。
在我记忆中,削竹篾、糊花纸、扎风筝,最好玩。几个细脑壳盘坐地上,吵吵闹闹,风筝线儿还未结稳,心儿就跑上了山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时,只知风筝可以摸到蓝天的面颊,并不晓得啥叫纸扎活。
后来,跟着大人逛庙会,老街老巷,玩龙灯舞狮子踩高翘,锣鼓喧天,十里乡邻全都聚到了一块。过完年不久,纸扎铺里挂出了清明球,去家山祭祖,掬上几把土,叩上几个头,纸扎的记惦,年年都有。如今,鬓角霜花渐舞,血脉中流淌的牵挂,一代又一代,还在往前赶。
万勇告诉我,他的老家在乌山,清代时,以织篾为生,家中人多了,转学纸扎。分枝散叶后,其祖上将家搬到了格塘,另外两个堂叔迁往长沙油铺街和宁乡双江口,分别号“更新”纸扎和“友云”纸扎,均已失传。
民国初期,军伐纷争,打得不可开交。过年时,街上的龙灯狮子倒是不少,有的还跟着学起样,上蹿下跳,斗起了狠。老百姓痛恨战乱,但喜欢龙狮翻腾的热闹,红红的灯笼,挂满了檐阶。
玩花灯的人太多,扎花灯的人少,大伙聚到万山纸扎铺前,排起了队。万家请了20多位师傅,日做晚做,还搞不赢手脚。一位宁乡来的长工师傅干完杂活就帮忙,几年后,回老家开起了纸扎铺,还带出了一班好徒弟。
纸扎源自哪个年代,谁也说不清,靠谱的说法应该源自节庆和祭祀,民俗才是最美的乡愁。纸扎活儿,不外乎喜庆、丧葬两种。喜庆纸扎又名花灯,除了龙头、狮子、罗汉,还有麒麟、鳌鱼、蚌壳、鲤鱼、虾子、彩龙船等等。丧葬祭祀,扎的是冥屋,纸人纸马,菩萨和神仙。现在名堂更多,连麻将、汽车都有,要啥扎啥。
这些活儿中,龙头、狮子、菩萨、神仙最难扎,许多手扎师傅动不了手,即便能扎出个形,也扎不出传情的眼神。万山纸扎的功夫,厉害在活灵活现上。
龙头、狮子眼珠子圆滚,舌头灵动,竖起的耳朵晃晃悠悠,甚是威武。长沙人耍花灯,从大年三十年开始,一直耍到元宵节。万勇一家,年年都在赶制花灯中过除夕,去城里买纸扎用品,一次要去好几个力气汉子,用箩筐挑,板车拖。
八十年代,老百姓日子节节攀高,花点银两祈个福、图个吉利,没有哪家不乐意。耍龙灯、玩地花鼓、划彩龙船,摆动的蚌壳和鲤鱼几步一回头,长沙几条老街巷,人挤人,家家红灯笼,红对联,还有那草棒上插着的冰糖葫芦,红红的脸颊,透着甜甜的味,惹得细脑壳举着小风车,围着团团转。
说起这段日子,万勇眉宇生辉,话语拉得很长。随后,叹了口气,问我:“现在的老百姓怎么了,这么有钱,咋就不耍龙狮了咯?真要玩起来,还能养活不少人呢。”
“是的,民俗的东西有魂有魄,张家连王家,王家接李家,户户相牵,龙灯舞起来,狮子跃起来,多有气势,为啥都不玩了呢?”我接过话头,也打了个问号。
搞文旅,总得把老百姓喜欢的东西捡起来,天天想着新玩法,老百姓的脑壳不一定转得过弯。黑悟空能爆款全球,不也是以丢失的佛头开篇么,骨子里的记忆,并非迷信,走丢了,容易浑浑噩噩,心神恍惚。
万家人做纸扎,讲福报,数次搬家,每到一处,就开起铺子,带起学徒,等到徒弟出师了,又挪出老窝,搬到另外的地方。这样做,不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家有口饭吃么?不少学过纸扎的老人,说起万家人的手艺和人品,直竖大拇指。
近些年,万山纸扎铺门庭冷落,万勇一身纸扎功夫,混口饭吃都难,幸亏被非遗拉了一把,没有流落到街头。而街头巷尾,很少有人耍龙灯。偶尔,有人出来耍一把,也感觉变了味。有的用泡沫雕龙头,裹着印花塑布,看起来花哨,掀开面子,却找不到古人扎过的龙骨,内在的东西没了,外面再好看,内心也发虚。
不少民间的纸扎师傅改了行。没办法,扎着的花灯摆在家里,变不了现,废品一堆,民俗的东西玩成一副寒碜相,而找不到活干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摸着脑袋说:“为什么不换个思维,想想法子,让该有的民俗火起来。”
前些日子,有个大户人家老了人,遵老人遗愿,身后要烧个大庄园,其后人请了几个专家,划出了一张大图纸,各路神仙齐整,还请来了几个外地的师傅,可没人敢接单。最后找到了万勇,才还了这个愿。
万勇正值鼎盛之年。当我问起收入时,他呵呵一笑:“东西没人要,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真希望民俗文化热起来,别让我这身手艺失了传。”我说:“不是颁发了牌子,有了传习所么?带徒授艺呀!”“哎,自家的孩子都不学了,别家的孩子又咋会来,学了干什么去?”
如此看来,有些门类的非遗真尴尬,我看着万勇削竹子,手法娴熟,便问:“学纸扎难啵?”他说:“这话不好讲,纸扎是个混杂活,要做得篾匠、剪得纸,雕得菩萨、绘得图。”心灵手巧的人,一学就会。若手脚呆滞,书读得再多,也学不来。
趁着万勇去园子里捉鸡,我拿起竹篾试了一下手,想照着鲤鱼的龙骨,扎出一个形,活没干成,还弄断了几根竹篾,划破了手。吃饭时,我和万勇说:“不要太沮丧,手艺这么好,弄口饭吃不会难,过日子嘛,多两个碗少两个碗,有啥关系呀!
当然,传统纸扎也有一个花样翻新的问题。有些纸扎师傅玩抖音、做起了小玩具,见过街头上的伸缩花么,两手一拉,漂亮得很,还有蜈蚣、蜻蜓等各类风筝,到了春花烂漫时,就飞满了天。
万山纸扎,非遗中靠近三魂七魄的手艺,多瞧一眼,不是坏事,民俗的火焰高了,精气神十足,家家户户接龙头,舞狮子,披红挂彩,日子红红火火,老百姓多开心!
责编:胡雪怡
一审:胡雪怡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