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最是乡音解乡愁 “走找想促”干群亲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9 11:00:38

通讯员 吴豪 柏洋林 崔建华 刘朝文 郭华

夜幕降临,湖南常宁市烟洲村汤家组的15盏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没想到反映问题才10天,走访干部就帮我们装好了路灯!”村民汤大爷的感慨,道出了常宁市开展“最是乡音解乡愁”民情大走访活动的实效。

图为走访干部在弥泉林场更生村走访(郭华 摄)

2024年7月以来,常宁市组织2000余名干部回到家乡或曾经工作地,通过“走找想促”(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促发展),走访群众2.7万余户,企业500余家,收集问题2000余个,意见建议2300余条,一大批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问题办理群众满意率98%以上,以浓浓乡情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乡音叩门”访出真民情

回到家乡或曾经工作地,干部们做什么,怎么做?

活动伊始,常宁市建立“五必访”工作机制,推动走访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干部们下沉基层,按照“五必访”要求(必访困难群众、先进典型、政法重点人员、特殊群体、退役军人),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村社区。

为确保走访实效,该市还建立“三员”机制,要求干部当好政策宣传员、矛盾排查员和社情民意信息员。重点做好“四件事”,即宣讲党的方针政策、收集群众、企业的意见建议、收集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线索、解决好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问题等“四件事”。讲清“四句话”:即讲清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政策;讲清大走访调研活动的重大意义和主要任务、讲清大走访调研活动怎么做、讲清大走访调研活动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蓬塘乡大市坪村,市委编办干部龙华带领团队用脚步丈量出122户村民的“民生地图”,推动26项民生痛点问题解决;市妇幼保健院李鑫回到蓬塘乡易头村,发现卫生室设备陈旧,立即协调捐赠医疗设备;医保干部徐富胜用方言讲解医保政策,把“文件话”变“家常话”;司法干部姚小明开设法律讲堂,现场解答群众难题。这种“行业优势+乡土情怀”的模式,让问题解决更精准高效,已成为常宁基层治理的特色品牌。

“乡情恳谈”议出治理新气象

在欧阳海灌区东干渠旁,西岭镇西冲村福利组的村民曾为塌方护坡忧心不已。屋场恳谈会上反映问题后,走访干部立即协调施工队,12天内完成土方回填和排水系统改造。“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村民的赞叹,道出了“群众点题、干部解题”的治理新气象。

这样的“土味议事”在常宁蔚然成风。回乡干部们在田间地头,在湾场土坪上,在厅堂台阶旁,对聚集在身边的乡亲们召开了一个个既接地气、又聚人气的“屋场恳谈会”。他们召开村委会、党员会、屋场恳谈会。党员会上设置了“现场问答互动”议程,与会党员现场反映情况、提出问题,走访组的同志认真记录、解惑释疑。

一个个乡村发展的“金点子”,在冒着热气的屋场会上提出;一宗宗矛盾纠纷,在乡音中迎刃而解;一桩桩民生实事,在乡情中得以有效解决。

市人大干部胡爱华推动开通公交线路,解决虎洲村“出行难”;数据局干部邓勇军创新“湾场议事会”,发动村民自筹资金打造“美丽湾场”。目前,全市已建成93个特色湾场,实现“一处美”带动“一片美”。

暖心的转变还发生在兰江乡应伏村。走访干部创新举办“好婆媳、好妯娌、好邻里”互会,让婆媳、妯娌、邻里互夸互助。82岁的李奶奶动情地说:“你们回来唠家常,比送什么都强!”从环境整治到乡风培育,屋场恳谈会让干部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

“乡愁赋能”托起乡村致富梦

最是乡音解乡愁“走找想促”干群亲,最关键一环,落在促发展、共致富上。

在塔山瑶族乡的千亩茶园里,茶农们亲切地喊着“茶博士”——市茶叶生产服务中心副主任胡云光每年驻村200多天,从育苗到炒制全程指导。如今,5个产茶村跻身全市集体经济40强,瑶乡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我就是想为家乡做点实事。”胡云光的话,道出了走访干部的初心。

产业振兴的星火正在燎原。蓬塘乡的油茶林、西岭镇的中草药基地和蛋鸡养殖、宜阳街道的休闲农庄......走访干部既当“技术顾问”,又做“项目红娘”。

为充分挖掘乡村在外成功人士资源,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干部在下乡走访过程中,将走访在外成功人士作为重点工作,创新思路、精准对接,全面摸排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企业高管、行业专家等,建立“乡村在外成功人士信息库”,并利用春节、清明等返乡高峰,组织干部上门拜访,介绍家乡发展变化和政策机遇,增强其回乡投资意愿。建立“微信群”等沟通渠道,定期推送家乡招商政策、项目需求,保持长期互动。对成功返乡投资案例加大宣传,通过“以商招商”吸引更多人士参与,形成良性循环。2024年,常宁招商引资总额达 212.2亿元,新增湘商回归项目17个,涉税市场主体9个;进出口总额79.8亿元,居衡阳县市首位。

“输血”到“造血”,常宁探索出“情感链+服务链+发展链”的闭环。“干部沉下去,民心聚起来。”这场“最是乡音解乡愁”民情大走访,破解了基层治理难题、增进了民生福祉,振兴了乡村发展,真正实现了问题大起底、矛盾大化解、社会大发展。

责编:唐曦

一审:唐曦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