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红旗飘万代 必须关心下一代——张家界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实践纪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9 10:45:06

要想红旗飘万代 必须关心下一代

——张家界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实践纪实

陈美林

“要想红旗飘万代,必须关心下一代”,这一振聋发聩的话语,如同一座灯塔,为关心下一代工作指明了方向。张家界,这座拥有独特自然风光与深厚红色底蕴的城市,不仅深刻认识到关心下一代工作对于红色基因传承、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正在将“红旗飘万代”的嘱托转化为成长的力量。从贺龙纪念馆到天门山脚下,关心下一代工作正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书写新的时代答卷。

党建引领聚合力 银发丹心护新苗

2025年以来,张家界市关工委以“党建带关建”为主线,以“责任清单”为抓手,掀起关爱青少年工作的新热潮。1月14日的新年首场工作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市关工委主任曾若冰强调:“要把党的温度化作具体行动,直抵青少年心田。”一份涵盖思想引领、帮扶助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等内容的4类15项工作“责任清单”,以“时间到点、任务到人”的硬标准,为全年工作锚定方向。

春节刚过,开年第一天,市关工委办公室便灯火通明,驻会老领导们不辞辛苦的连夜修订年度工作要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调研数据。“国际旅游城市的下一代培养,必须对标一流标准。”这份凝聚银发智慧的工作纲领,既包含“红领巾讲解员”“开学第一课”“屋场关工委”等特色项目,也明确了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指导服务等具体工作。

3月3日的全市关工委主任会议上,工作部署再度细化。慈利县关工委执行主任吴愈清捧着刚领取的工作要点感慨:“把任务分解成‘施工表’,工作安排都清清楚楚。”

一直以来,张家界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近年又明确了“党建带关建”的具体思路,并把关工委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精神文明总体规划、纳入党建工作总体部署、纳入目标责任制体系,支持市关工委从资源、力量、保障入手,着力打造了“五个中心、五个‘100’”,即:建成了市家庭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市微爱公益服务中心、张家界红色文化教育培训中心;选拔培养了100名青少年教育人才专家,建立了100个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兴办了100个青少年学习雷锋实践基地,为青少年编写出版了100个张家界红色故事。地方党委政府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障举措,让党建这个“红色引擎”正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跑出加速度。

赓续红色血脉 培育时代新人

张家界市拥有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大批红色文化资源。关心下一代,就是要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近年来,张家界市关工委系统深挖本地红色资源,通过沉浸式教育、代际传承、品牌实践等方式,让红色基因深植青少年心田。

组织‌革命后代讲述红色故事。桑植县关工委从139名革命先烈后代中遴选27人组成宣讲团,以口述历史故事的形式广泛宣讲,传承贺龙元帅“对党忠诚、对敌斗争坚决、能联系群众”的革命精神。六年来,“小小红色讲解员”品牌培育320余名学生,在贺龙纪念馆等革命旧址开展讲解服务1300余场,覆盖听众4万余人次。

‌多元实践厚植家国情怀。澧源中学开展红色远足体验,芙蓉桥小学组织清扫红军墓碑,永定区“红领巾讲解员”项目创新“馆校协同”模式。三年来,培训200余人次。年仅12岁的讲解员刘朵朵在2024年全国朗诵大赛中斩获金奖。

‌创新机制提升教育实效。全市2801个关工委构建“理论+实践”“线上+线下”教育体系,将红色基因传承与“四史”教育、地方民歌等特色文化相结合,持续深化“馆校”联动,让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为新时代青少年成长注入精神力量。

非遗薪火传校园 阳戏新声润童心

2025年春季,永定区关工委突出“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模式,以创新形式推动非遗传承,通过“开学第一课”与“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土家歌舞、阳戏艺术在青少年中焕发新生。 2月21日,敦谊小学的开学第一课以土家歌舞《哎咯咋的土家娃》拉开序幕,通过互动式思政教育,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受邀参加活动的市关工委执行副主任刘德湘表示:此类活动已成为永定区关工委铸魂育人的品牌工程,希望继续坚持并发扬光大。

自2023年5月起,永定区启动“阳戏进校园”项目,覆盖37所中小学。民族小学学生汪梓辰在活动中脱颖而出,不仅自己爱上阳戏,还带动父亲重温儿时戏曲梦,成为家庭传承的生动缩影。天门小学在成果展演中,学生们以专业乐队伴奏,演绎《桃花装疯》《六尺巷》《春天放歌》《醉美张家界》等经典选段,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为夯实传承基础,区关工委还投入9万余元购置戏服道具,保障教学延续性。全区98名教师参与阳戏师资培训,52所学校将阳戏融入音乐课、社团活动,15所试点校推广“阳戏课间操”,让传统文化以趣味方式浸润日常。

从课堂到家庭,从展演到课间,永定区以多元路径激活非遗生命力,为文化传承开辟了青春赛道。

“河小青”在行动 澧水河在欢唱‌

清晨的澧水河畔,身着蓝马甲的“小河长”们已开始巡河工作。他们手持专业检测工具,认真记录水温、pH酸碱度等数据,为母亲河做“体检”。在河对岸,另一组队员正进行“净滩挑战赛”,分类清理垃圾并记录数据。永定区关工委创新推出“非遗+环保”特色活动。在活动现场,孩子们用回收材料创作的丝巾水拓画、竹编龙舟、漆扇、山水画木板拼图、永生苔藓画等一系列手工制品,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又传递了生态环保的重要性。

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让护河更高效,“上周清理32公斤,这周降到18公斤了!”,13岁的汤昕雨兴奋地展示成果。她通过“巡河宝”APP累计巡河459次,河流测评 409 次,树立了青少年保护环境的典范。

在澧水大坝参观中,水利专家为孩子们讲解智能监测系统:“这就像给河流装上了‘心电图’”。小志愿者们认真记录,准备将知识带回课堂分享。夕阳下的受聘仪式上,新一批“小河长”庄严宣誓:“我志愿成为澧水守护者...”

三年来,共有69名青少年被聘为“小河长”,“河小青”行动已发展多支专业分队,开展活动380余场,带动5000多个家庭参与。从水质检测到净滩行动,从非遗手作到智能巡河,这群青少年用行动证明:保护母亲河,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心灵护航织密网 全心关爱润无声

在慈利县心理咨询室,一场长达两小时的对话刚刚结束。初中生小雨(化名)在心理咨询师的耐心引导下,终于卸下心防,哭诉着讲出了个人的难忘经历。三个月后,她在征文比赛中写道:“关工委的‘心理健康直通车’救了我的命。”这一幕正是县关工委系统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生动缩影。近期,慈利县关工委受县委县政府委托,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对青少年的关心关爱,守护好未来之光,呵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护航青少年茁壮成长。

武陵源区各级各类关工委,化身“解忧杂货铺”,把关爱后代“初心亭”建在小区内、学校旁,让“五老”化身为青少年心灵护航员,构建覆盖城乡的心理守护网络。一位家长通过短信感慨:“原以为关工委是‘老干部单位’,没想到成了孩子的‘隐形翅膀’。”

永定区妇幼保健院关工委针对特殊群体(如孤独症儿童),联合多方力量在“世界孤独症日”,持续开展“点亮星空,与爱同行”活动,从早期筛查到成年转衔服务,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家长们的反馈令人动容:“专业的心理支持,是我们最需要的曙光!”

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到各区县心理咨询室的个案干预,张家界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为青少年成长筑起心灵防护墙,正如夜色中沉默的峰林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誓言——让每一株幼苗都能迎着朝阳生长。

在新时代和煦阳光的普照下,张家界正以山水为卷,初心为笔,砥砺前行,探索创新,书写着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高度,让红色基因在澧水河畔永续传承。

责编:田锐

一审:田锐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