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9 10:35:4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谢定局 李哲
谷雨时节,万物生长。4月22日,家居洞口县岩山镇月塘村的张少庭迎来了80岁生日。“干了21年村委会主任了,现在提倡移风易俗,不想给大家添麻烦。”站在被当地人称为岩山“六尺巷”的围墙边,红光满面的张少庭一次次婉拒了众老友的盛情,钻进家人的小汽车沿着新扩建的“六尺巷”村道到镇上过了一个低调的生日。
张少庭,生于1946年,家住邵阳市洞口县岩山镇月塘村。他是一位干了21年基层工作、连续7届担任村委会主任的“老干部”,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农机维修“土专家”,更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好村民”。2024年9月,因张少庭砸自家围墙退让菜地为邻村修路被传为美谈。
(图为张少庭比画让出自家菜地扩路的情景)
进退皆为民,“六尺巷”里传美谈
“人家有困难,我们能帮则帮,架桥修路,功德无量。”说起扶危济困,已近耄耋之年张少庭底气十足,说是父亲从小教育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一生。
“1968年水东镇募捐修桥,父亲用自己的积蓄捐了20元。”张少庭回忆,自己年轻时每当经过这座桥时看到功德碑上父亲的名字,骄傲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图为改造后的“六尺巷”)
伴着这份骄傲,张少庭始终奋战在为民服务的一线,长期的基层工作伛偻了身板白了头。2024年,已经退出村主任岗位10余年的张少庭因为家门口的“六尺巷”再次被大家熟知。
张少庭家门口是连接邻村石仁村的必经之路。这条路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村里交通工具增多,这条路已经无法达到会车标准,经常出现堵车现象。这个“老毛病”也一直制约着邻村石仁景区的文旅发展,成了卡“脖子”路。
“石仁村要发展旅游,政府主导修路,咱往后‘退三尺’又何妨?”眼看村道拓宽路基与“白改黑”无法推进,当时78岁的张少庭,决定带头砸掉自家围墙。
“就你积极,为了修路一让再让,看村里人怎么数落你!”张少庭接过老伴递过来的铁锤,重重砸在围墙上,将自己家的菜地让出了长29米、宽1.5米的面积。
“石仁村的旅游如果发展起来了,我们月塘村也可以跟着沾光,大家卖点土特产,去他们村里做点工,也蛮好啊。”在张少庭的动员下,沿线的邻居张华立、张贵龙等16户人家纷纷响应,他们或是拆围墙或是主动填鱼塘,终于在当年国庆前,将这条原本只有3.5米的道路拓宽至5.5米。
“牺牲小我,退了自家菜地,方便群众出进。”如今,张少庭走在改造后的村道上,从不后悔当初砸下的第一锤。
耕耘21载,只为群众办实事
张少庭常说:“村干部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从1996年担任村委会主任,到2014年光荣退休。20年间,他带领大家修水渠、修建村级公路,调解民事纠纷、巡山护林是常事,让村民日子越过越好一直是他的心愿。
(图为张少庭在帮种粮大户维修插秧机)
“始终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把群众的诉求记在心头,用真心真情为群众服务。”1996年,刚刚当上主任的张少庭就接到群众的诉求,“没有引水渠,农田灌溉得不到保障。”月塘村一直以来比较缺水,当时村里只有20米左右的标准水渠,每到农忙时节用水问题严峻,尽管旁边有水库,但是水无法到达村里的1600亩农田。为此,张少庭积极与乡政府和县有关部门对接,陆续修了总干渠4千余米,到组渠道8千余米,彻底解决群众农田灌溉用水问题。
“到了晚上电压就不稳,经常没有电,晚上乌漆墨黑。”张少庭得知群众诉求后,立即与电力公司取得联系,安装了一台30千瓦的变压器。由于17个组用电,变压器超负荷运转,张少庭再次组织村民自筹资金将变压器升级改造成80千瓦。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家电产品的增多,用电难时时困扰着群众的生活。为了用电得到保障,张少庭没少往电力部门跑,变压器从1台到5台再到8台,现在120千瓦变压器在村里落地,群众用电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要想富,先修路。为了将通到院落路修好,张少庭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按照轻重缓急逐步解决群众出行难题。为了每一笔资金使用公正公开透明,张少庭要求每个组每条路竣工就刻碑纪念,资金使用清楚明白。“有一年,年关在即,村民到我这来要说法,说钱到底用到哪里去了?”张少庭回忆,面对质疑,他没有推脱,就带村民去看路碑上面的记录,因为身正不怕影子斜。
“差一分钱赔五块钱!”2014年,张少庭正式卸任村主任一职,需要对村账进行核实。上午镇财政所清理账目,下午就打来电话说“已清,分毫不差!”张少庭说,以前我在生产队当过会计,账目清楚,做人做事清清白白!
退岗不褪色,桑榆非晚映初心
老张,有空吗?过来帮我看看我这插秧机,怎么卡住了?”采访间隙,张少庭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他忙不迭地回复道:“莫急,莫急,我马上过来帮你看一下。”
“我是洞口县第一批买插秧机的。”张少庭骄傲地说,他在18岁时就在岩山公社跟着师父学了8年机械,对于农业机械最有发言权。
(图为张少庭在检修农业机械)
当时,张少庭买回全村的第一台插秧机,村里群众看到插秧方便快捷,第二年就买了3台,最多时村里买了36台。“农业机械化是我多年的梦想,现在已经实现了。”张少庭说,国家一直重视“三农”问题,当时赶上国家补贴好政策,就带动群众利用补贴政策推进农业现代化。
“当了一辈子农民,闲不住,看到我曾经带头完善了水利的田地抛荒,很心疼。”退休后的张少庭看到周边一些边角田逐渐抛荒,就流转过来,已经达到30余亩。他说自己有插秧机、犁田机、收割机等机械,刨去成本,每年纯利有3万余元。平时到了农忙时节,附近的群众需要帮忙插秧了也都会免费去帮忙,“朋友间帮忙就一餐饭、一壶酒,大家高兴就行了。”谁家的农机坏了,打个电话给老张就赶过去了,去年还帮邻村东田村维修了10余次。“我学机械学了8年,一台机车拆开后,能全部组装好。”张少庭自豪地说:“我家里犁田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都有,像这种插秧机26块秧盘可以插满一亩田。”
每年洞口县开展农机演练,都邀请张少庭去现场,据他回忆“有一年冬天开展农机演练,我下田进行农机操作示范,那天给我冻的死,哈哈哈哈!”随着年纪大了,今年他将自己的3台插秧机给了绥宁塘家坊的徒弟们,指导他们在家门口就近就业。
“虽然张主任没在村里工作了,但是村里情况他都了如指掌,他会耐心细致地教我们如何处理纠纷、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把多年积累的基层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在村干部向卫军眼里,张少庭退岗不褪色,这几年村里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六零”工作法,张少庭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去年,村里两户人因为修房子产生了矛盾,张少庭及时出面调解,“远亲不如近邻,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要邻里和气,以后总有搭把手帮忙的地方。”张少庭的一席话,很快让双方握手言和。
“张主任,你都退休了为什么还和当村主任时一样忙前忙后?”面对他人的不解,张少庭总是笑笑说道:“只要大家需要我,只要我还干得动,我会一直做下去。”天边的晚霞在远处的雪峰山升腾,夕阳映照下的张少庭用行动践行着进退只为群众的初心。
责编:昌小英
一审:曾佰龙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