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9 08:27:09
文|魏芸霞
迷茫浸远的天空,波澜起伏的山脉,在水中倒映成上下对称的图案,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丹青,浮于水天之间。醴陵沩山村就镶嵌在这折叠的山水画册里。
望仙桥水库的景致,只是打开沩山传统古村落美丽前言的扉页。汽车在飘带一样的公路上盘绕,穿过一个山坳后,进入一个静谧的洞天。
循溪边小路从村委会出发,步行约三五分钟,就看见一座五层白色古塔矗立于溪水边。这座古塔的神秘,在于无人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但它知道这里发生的一切,见证过一代又一代沩山人的悲欢离合。
在月形湾古窑遗址,我们仿佛回到了一个手工制瓷的历史时空,看到了工人们曾在这里劳作的情景:碓泥、澄泥、拉坯、晾坯、彩绘,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一座泥制龙窑静卧院中,谁曾想,它建造于清光绪年间,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依然窑火未息。沩山村是醴陵瓷业最早的发祥地。月形湾古窑,是曾经四百多座古窑中现存最完整的一座。
沿溪流而上,经过一大片刚刚绽芽的玫瑰花田,三三两两黄墙灰瓦的村舍,安静落寞地散落在溪流两侧的山脚。
初春的沩山村是寂静的,除了脚下潺潺的流水声,偶有几声清脆的鸟鸣从树林深处传来。整个村子安静得仿佛从远古走来,我们就像进入了一个幻境,穿越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刚转过一个山角,在这满眼苍翠的山里,突然就出现了一抹红,红得那么惊心动魄,让人振奋。寺庙大门上方“古洞天”三个黑色大字,苍劲雄浑。“古洞天”是沩山村的一处道教圣地,始建于唐。唐代道教名人司马承祯把“古洞天”列为全国“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十三小洞天,名曰好生玄上天。“古洞天”建筑群背靠青山,门前良田几亩,溪流经摺,四周村舍环绕,青山隐隐,寺内香火袅袅,梵音缥缈。
在沩山村逗留,除了随处可见的古民居、古塔、古窑、古庙,还有古桥、古井。
据介绍,村里共有石桥二十多处,每一处都有自己的名字。在“古洞天”门前的那两座,左称“青龙”,右称“白虎”,可惜,年代久远,有的被废弃,有的失修,有的残断,有的隐匿茅草,亦有更多的无迹可寻。仔细观察,这些光滑的青石板桥面上,几乎都有一道深深的坑槽。这是古时,运输瓷泥、瓷器的手推独轮车吱呀经过时,车辙留下的印痕。
村子路旁有一口古井,泉水清冽,冬暖夏凉。古井上方搭建荫棚,靠山一面供奉着井神菩萨,常年香火不断,有好心人提供的碗瓢,供行人取水饮用。井边还有供人祭拜的蒲团。一种对自然敬畏、和谐相处的朴素行为,让人肃然起敬。
除了这些青石板桥和古井,在村里,目光所到之处都能看到用石头、窑砖、匣钵、碎瓷等堆砌的驳岸、河堤、地基、院墙等。很多时候,它们与凤尾蕨、青苔、蓝藻等相生相伴。不用水泥和钢筋,纯手工堆砌,角度、粗细、缝隙,均契合得合情合理,坚实且牢固。抚摸着石头上生长的青苔,不由得赞叹沩山古人为建设自己的家园奉献的辛劳和智慧。
此刻,沩山就像一幅泼墨的山水画,静卧在青山绿水间。待到玫瑰花开,沩山成为花的海洋,定是另一番美丽景象。
责编:胡雪怡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