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头条丨顺势而为,创新图强:湖南大学生创业的理论参照与实践坐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9 08:21:34

马贵舫

去年以来,我省多次在不同场合发出“欢迎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学生来湖南创新创业”的诚挚邀请。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纵深推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培育经济新增长极、激活人才红利的关键引擎。系统解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历史方位、演变规律,深入研判湖南创业生态的禀赋优势与机遇挑战,多维度探寻、激发在湘青年创业活力的突破路径,对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大学生创业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创业大势所趋、有例可循

在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社会结构重塑的叠加冲击下,世界正经历深刻的变革。变革的本质是“破旧立新”。在科技、产业、社会三重变革的浪潮交汇下,创业已非个人选择,而是时代赋予兼具知识结构、风险承受力与变革意识的一代青年的历史使命。硅谷“30岁前成功”的格言,正成为大学生创业者的精神信条。一方面,科技革命推动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颠覆性技术突破,瓦解了传统行业壁垒,创造了元宇宙、智能穿戴等新领域,开辟了契合大学生特质的创业新场景,使大学生创业从“边缘尝试”转变为“主流突围”。另一方面,随着数字经济占全球GDP的比重越来越高,数字技术正在重构创业逻辑。作为“数字原生代”的大学生,无疑能够凭借技术敏感性抢占重构商业模式的先机。同时,零工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降低了创业资源依赖,使资源短板突出的大学生“轻资产创业”成为可能。数据显示,全球独角兽企业创始人平均年龄34岁,雄辩证明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年轻人在颠覆性创新创业中的核心地位。

全球范围来看,推动大学生创业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创新战略的重要议题。美国通过《小企业法案》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低息贷款,并将大学生创业率视为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欧洲多国推出“青年创业计划”,通过立法保障大学生等青年创业者的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英国推出“初创签证”,德国设立“蓝卡”计划,以色列实施“创新大使计划”资助大学生跨国孵化项目,均旨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青年创业人才。我国也明确将大学生创业纳入就业优先战略。这些政策举措表明,各国正通过政策创新与制度重构等方式,推动大学生创业从“个体尝试”迈向“国家战略”。

创业能力的提升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在许多国家,创业教育已从选修课发展为必修课,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美国已有1000多所大学开设创业课程,其中斯坦福大学以“技术+商业”的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出了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的创始人。我国则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学院,整合校企资源,实施实践教学等方式加强创业教育。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不断提升,表明我国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成效越来越显著。

湖南大学生创业其时已至、其兴可待

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南篇章,新时代新征程为大学生创业开辟了新空间,提出了新要求,也塑造了新优势。

产业格局重塑开辟了湖南大学生创业新赛道。湖南正加快建设“4×4”现代化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依赖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运用。大学生创业更多集中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领域,创业项目能够有效补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短板,正是抢占这一赛道的关键力量。

缓解就业压力对湖南大学生创业提出了新要求。今年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将有50多万人,传统就业市场显然难以完全吸纳。国内外的经验表明,1人创业至少能够带动4—6人就业。吸引聚集大学生来湘留湘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形成“创业—就业”良性循环,可极大缓解传统岗位需求与人才供给失衡的矛盾。

支持大学生创业是主动参与人才竞争的有力举措。得青年者得未来。在创新创业的赛道上,青年人是最有朝气、最有活力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业,是吸引聚集大学生留湘回湘来湘、做大我省人才基本盘的关键一招。

政策创新、生态构建与产业赋能塑造了湖南大学生创业新优势。密集推出“七个一”专项行动、“支持大学生创业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举措,从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等方面护航大学生创业,显著降低了创业成本。着力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周期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免费孵化场地和免租工位,推进实验室、测试设备等科研资源共享,推动大学生创业项目深度融入“4×4”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湖南特色的大学生“轻创业”高地正在成型。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推出《夺金2025》等创业综艺,塑造创业“引力场”,“背双肩包创业”的品牌效应正在形成。

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的破局之策、务实之举

实事求是地说,湖南大学生创业率还不高,低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1.8%的水平,更低于世界著名大学30%的毕业生创业比例。破局大学生创业窘境,要以系统思维破解制度壁垒,以精准服务回应现实需求,构建大学生“想创、敢创、能创、善创”的生态闭环。

加强顶层设计与跨域协同。加强政策集成,构建“政府主导、多元执行”模式,整合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全省大学生创业大数据平台,智能匹配大学生创业政策与需求。强化立法保障,研究出台“湖南省大学生创业促进条例”。推动长株潭与大湘西结对帮扶,实施创业飞地计划,通过税收分成等机制共享技术、订单与市场渠道。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设立高校跨校跨学科创业实验室,推广“创业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大学生创业实践折算学分、创业成果替代毕业论文。把自主创业经历作为加分项,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优先考虑具有自主创业经历的大学生。

完善多元化融资体系。借鉴浙江“贷款代偿”模式,健全大学生“风险共担+失败豁免”机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兜底保障。开发“创业信用积分”系统,将创业竞赛获奖、专利数量等纳入大学生创业企业授信评估。

健全服务网络。优化低成本创业空间布局,推广“零元入驻+场景开放”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免费免租创业场地及产业测试资源。加强资源共享,引导高校院所为创业大学生开放实验室、科研设备。建立政府采购优先机制,地方政府采购每年预留一定份额,定向采购大学生创业企业产品。

优化实战型创业教育体系。深化创业教育改革,将企业真实项目嵌入教学,企业家与教授联合授课,指导学生完成产品原型开发。加强与国外知名孵化器合作,为优秀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海外路演与融资对接服务。在“一带一路”节点城市设立离岸孵化器,助力大学生企业出海。

提升创业政策落地效能。建立“政策沙盒”试点机制,定期收集大学生创业者反馈,按需调整政策及实施流程,实现政策季度更新、服务实时响应。构建创业信用评价体系,将履约记录、创新贡献等纳入征信指标。设立“二次创业扶持基金”,对首次创业失败大学生提供创业重启补贴,培育“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所(湖南省人才资源研究中心)副所长,研究员】

责编:万丽君

一审:万丽君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