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妻簪花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8 22:49:09

永定土楼。

文丨雷学业(苗族)

2025农历正月初二,我们一家老小赴福建泉州体验独具闽南烟火味的喜庆中国年。

早早起来,由儿子驱车向福建驶去。下午即赶到龙岩市永定土楼景区,随着密密麻麻的人流游览土楼群,观看精彩的狮舞表演,吃地方美食,品读客家土楼的神奇与沧桑。

我们在泉州古城游玩了两天,西街、开元寺、文庙、蟳埔路、洛阳桥及梨园戏剧院等众多景点,令人流连忘返。

蟳埔社区蕴藏着深厚的闽南传统习俗,有着别具一格令人称奇的婚庆、过年、喜庆节俗以及祭祀仪式。蟳埔女的服饰、头饰和耳饰文化历经岁月沉淀,蟳埔簪花围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簪花围是蟳埔女的特有发饰,由花围与发簪等组成,其中发簪由鱼骨、象牙制成,花围所用的鲜花则包括素馨、茉莉、玉兰、山茶、菊花、夜来香等,随四季时令与个人喜好而变。 装扮时,蟳埔女先把长发扎成高马尾,再把马尾盘起,用鱼骨或象牙固定。 然后围绕发髻,环戴数层鲜花组成的花串,有时还会辅以金银发钗或人工绢花等装饰。这种发型被巧妙地称为“簪花围”,仿佛一座生机勃勃的小花坛。整个造型灿烂夺目,头戴簪花围的蟳埔女有如“行走的花园”。当地民谚曰“今生簪花,来世漂亮”。

其实,簪花的习俗在我国已有两三千年历史。唐朝开始出现男子簪花的现象,到了宋朝日益普遍,女子簪花,男子也簪花,上到皇帝贵族,下到狱卒罪犯,无不簪花。唐代诗人李白的“绿烟红影里,双双簪花鬓 ”诗句,描绘的就是两位女子佩戴簪花、婀娜多姿、轻盈移步的场景。白居易笔下“簪花不解佩,含笑入画楼 ”诗句,将簪花佩戴的女子比喻为画中美人,充满了浪漫。

面对熙熙攘攘的簪花人流,我突发奇想,今年即将迎来老伴的花甲之喜,何不让她也体验一番簪花的独特魅力呢。老伴起初不同意,说是怪不好意思的,“怕丑”。我开导说:“不怕,满世界都是陌生面孔,没人认识你,谁会注意你呢”。老伴说:“那就试试吧。

老伴年轻时也曾是一位面容俊秀身材窈窕的苗家美少女,当年追逐她的男生围了里三层外三层。二十一岁那年与我喜结连理。四十多年来,我们恩恩爱爱,不离不弃。她就喜素面朝天,不施脂粉。每当节假日外出,我会对她说:“你把自己装扮漂亮点吧!”可她霸气回应我:“我才不‘砖头上面糊水泥’呢!我面由我不由人!”如今人到花甲,老伴竟然第一次答应了化妆美容。

穿上唐服轻扶坐在梳妆台前,悉心妆容,铜镜里立时映出一张略显沧桑却依旧柔的面庞。老板娘从柜子里取出一只雕花木盒,挑了一支白玉簪,簪头雕着一朵含苞待放的梅花,温润的光泽仿佛能抚平岁月的痕迹。她先用一把木梳轻轻梳理老伴理得短浅的头发,又找来一束假发给老伴盘上,挽成一个低低的发髻,再用簪子稳稳地固定住。又从花篮里挑了几朵新鲜的茉莉轻轻别在发髻旁,小巧洁白的花瓣还带着晨露。最后,老板娘取出一盒胭脂,用指尖蘸取少许,轻轻点在老伴的脸颊上,恰到好处地衬出了老伴的气色。老板娘得意地端详着镜,微微一笑:“您瞧,多美啊。”老伴看着镜中的自己,扬起笑意。


洛阳桥。

巷道人流如织,我随老伴缓缓而行,不放过每一处能拍照留影的古墙里弄。老伴步履轻盈,时而驻足街边的小摊,细细端详那些手工制作的簪花与贝壳饰品。在我眼里,今天是老伴光彩照人的美丽时刻。她的面容虽已染上岁月的痕迹,但眉眼间依旧透着从容与淡然,与这五彩缤纷的绚丽春节撞个满怀。

我牵手老伴走进泉州古典剧院,观看了福建经典梨园剧《陈三五娘》,还愿了一场相隔四十年余年玫瑰之约,在海边之城邂逅夕阳浪漫余晖轻轻披洒在洛阳桥上,桥下的江水悠悠流淌,映着天边晚霞,泛起粼粼波光。桥头的石狮静默伫立,仿佛在守护这座千年古桥的沧桑与辉煌。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