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岭下读好书丨一场美的巡礼,让人怦然心动——《美的历程》

    2025-04-28 17:39:04

美的推荐

我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所著的《美的历程》是一本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他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敏锐的审美洞察力,为我们揭开了不同历史时期美的神秘面纱,展现其独特形态、特征以及背后潜藏的社会文化背景。《美的历程》文字深入浅出,引领读者穿梭于岁月长河,触摸那些虽遥远却鲜活的美学脉动。对《美的历程》的巡礼,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美的多样性,更让我们理解美的背后是人类情感、思想与文化的积淀。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甚至这样评价:“《美的历程》是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美的巡礼

本书以时间为主轴,在这一主轴之上,缀满了中国8000多年历史长河中文学艺术之瑰宝,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建筑、佛像,以及诗词歌赋、文学作品、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撷取了每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门类加以介绍,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的轮廓”。

其主要内容分为十个部分:龙飞凤舞(原始时代)、青铜饕餮(夏商周时期)、先秦理性精神(先秦时期)、楚汉浪漫主义(秦汉时期)、魏晋风度(魏晋时期)、佛陀世容(魏至初唐时期)、盛唐之音(初唐到盛唐时期)、韵外之致(中唐到晚唐及宋代)、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每一个部分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美学特点和创作风向。

01 “琳琅满目的世界”——美的包罗万象

在李泽厚先生看来,美是“积淀的自由形式”,即美无所不包,应有尽有。书中娓娓道来,美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河流,流淌在诗书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之中,展现出丰富而多样的姿态。诗歌之美,从至真质朴的《诗经》到豪放婉约的唐诗宋词,诗歌字字珠玑,美的力量在字里行间自由流淌。书法之美,从王羲之《兰亭集序》笔走龙蛇、尽展魏晋风流,到宋代花鸟画用笔恣肆而形神兼备。绘画之美,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徐悲鸿的奔马到齐白石的虾蟹,每一幅画都是色彩与线条的交响,是一个独特的世界。音乐之美,从古老的编钟乐音,到现代的交响乐章,音乐以其独特的节奏和旋律,触动着人类最柔软的心弦。建筑之美,从“如翚斯飞”“作庙翼翼”的先秦木建筑到气魄雄伟、严整开朗的汉唐建筑,从金碧辉煌的故宫到精致典雅的苏州园林,各式建筑屹立于大地之上,成为美的永恒象征。在《美的历程》中,诗书画音乐建筑等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相互辉映,共同奏响美的交响曲。它们跨越时空,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永不褪色的瑰宝。

作者认为尽管不同时代的美学风貌千差万别,从远古图腾的神秘粗犷,到盛唐诗歌的雄浑豪迈,再到宋元山水画的清幽雅致,但其中始终贯穿着美的普遍性:美是积淀的自由形式。它包罗万象,既蕴含着自然的灵动与壮美,又承载着社会的多元与丰富,涵盖了艺术、文化、哲学的诸多层面。

02 “有意味的形式”——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当李泽厚先生告诉我们“美是自由的形式”,他又进一步用精辟的语言道出美的本质,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是美的外衣,是器物的造型、线条的勾勒、色彩的铺陈等直观的视觉符号。而“意味”则是形式的灵魂,是沉淀于其中的历史温度、人文魂魄与情感力量。它们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美的完整内涵。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是“有意味的形式”的经典范例。仰韶文化中的人面含鱼纹饰,以粗犷的线条勾勒出原始巫术的图腾崇拜。鱼纹并非单纯的装饰,它象征着生殖繁盛,承载着母系社会对生命延续的集体渴望。这纹饰既是对生命的敬畏,又凝结着社会演进的呼吸,是先民情感与信仰的具象化表达。

这种“意味”在时间的淬炼中不断生长,赋予形式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宋代瓷器素净的冰裂纹,看似极简的纹路实则暗合“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将道家对自然的尊崇凝固于釉面;明清园林中曲折的回廊、漏窗的光影,通过空间的虚实相生,诠释着“移步换景”的东方美学智慧。这些形式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们像海绵般吸纳了特定时代的精神气质,在物质形态中封存了文明的密码。

作者认为,“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艺术领域中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承载着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愿望和社会文化,成为了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03 “人性觉醒的刻度”——美指向人性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的统一。”所有让人觉得美得心颤的事物,一定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标签,那就是“人性”。美,恰是历史长河中人性觉醒的刻度。这个观点存在于《美的历程》的各个章节中。

在原始社会,人性美处于朦胧觉醒阶段。原始陶器上的纹饰,是人类对生活观察与美的追求的体现;原始歌舞通过节奏与呼喊,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展现出人性的质朴与纯真。

先秦时期,人性美与道德理想融合。儒家将美与道德结合,传达对爱情、亲情、友情及社会秩序的向往,体现了善良、温柔、正义等美好品质;道家则追求自然与自由,展现了人性的豁达与超脱。

魏晋时期,人性美表现为自觉与个性的张扬。建安七子、陶渊明等文人以诗歌抒发情感与志向,王羲之等书法家则以风格各异的作品展现个性,体现了人性的丰富与独特。

盛唐时期,人性美呈现蓬勃绽放与自信豪迈。国家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唐诗、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赞美了人性美与生活热爱。

宋元时期,人性美趋于内敛与深沉。绘画中,画家们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人生的思考;宋词则以细腻笔触描绘丰富情感,展现了人性的深度与细腻。

明清时期,人性美呈现世俗化与多元化。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明人物,展现了人性的忠、义、勇、智;戏曲如昆曲、京剧则通过表演与故事反映社会现象与人性善恶,满足了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

美的升华

01 审美多元化,丰富人类的审美阅历

实生活中,也许我们看到一首诗、一幅画,又或一朵花、一棵树,会觉得它们很美,可李泽厚先生却把青铜饕餮的狞厉也称之为“美”。在他看来,这种看似恐怖、狰狞的纹饰,实则是美的高级形态,它既威严又神秘,让人望而生畏却又心生向往,是先民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与崇拜的具象化表达。作者这种认为“美是自由的形式”,也启示我们多元审美,方能融汇万千风情,感受到不同文化魅力。正如李白《蜀道难》中“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蜀道不仅让人感受到气象森严,也能体会到诡秘凄厉之美;又如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天生独眼,驼背高耸,四角形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巴”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在外貌上打破了传统美学标准,却在灵魂深处绽放出绚烂光辉。美从不局限于和谐优美的单一范式,它可以是青铜器上狞厉的凝视,是蜀道烟霞中诡秘的气象,亦可以是丑陋外貌下闪耀的灵魂光芒,当我们学会在差异中聆听文明的和声,每一种独特的美学形态都可以成为破译人类精神世界的密码。

02 审美是人性中最为基本又最为开放的部分

燧贸迁,晷刻渐移。那些凝冻在种种古典作品中的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艺术风格,跨越时空,依然能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激起回响。《美的历程》揭示的奥秘正在于此——美是指向人性,“人性是在时间的积淀中,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知觉。”从仰韶彩陶的鱼纹到八大山人的枯荷,美始终是人性密码的转译——当先民在陶罐上勾画第一道波纹时,创造的冲动已挣脱实用束缚,成为心灵震颤的永恒证据。敦煌壁画里佛陀垂目的慈悲,是人性对苦难的终极抚慰;贝多芬《欢乐颂》中喷薄的音符,是人性对自由的永恒渴求;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是人性与命运和解的智慧之光。无论是悲剧的崇高、艺术的纯粹,还是日常的温情,当美剥开形式的躯壳,显露的总是人性最本真的样态——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存在的追问、对超越性精神的永恒求索。美即人性的外显,是我们在时光中辨认自我、确认存在的精神坐标。

03 审美是一种态度,生活是一种艺术

人类寻美的历程中,不变的是对美的永恒追求,也正是这份不变的追求,关联着我们血脉基因里的情感相通性。“美是指向未来的”,它随着社会的脉动而生长,在劳动中孕育,在文化中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升华。易中天说:“《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让我怦然心动。”本书不仅带领我们历经一场文化艺术的的旅行,更给予我们精神、心灵和思想的洗礼。它带领我们穿越历史长河,从远古图腾到明清文艺,领略不同时代独特的美学风貌,帮助我们构建起敏锐的审美力。而当我们拥有了这种审美力,便能在平凡日常里发现美好,领悟“参差百态,乃幸福本源”的真谛:街边绽放的野花、落日余晖下的城市轮廓、地铁站台的晨光、菜场鲜果的釉色、孩童笑涡的弧度都成为生活馈赠的礼物。这种对美的感知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珍视每一个瞬间,在喧嚣尘世中寻得心灵的宁静港湾,以更从容的姿态拥抱生活的万千姿态。

(推荐人雷琼系郴州市第一中学教师)

新闻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公众号

责编:赵倩倩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