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生态工厂“磁力”密码:临湘“十三村”为何成为媒体焦点?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5-04-28 18:00:5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李峰波 仇玉姣

最美人间四月天不负春光不负卿

4月24日,中新社“外眼看岳阳”国际摄影师采风活动团队抵达临湘市羊楼司镇。摄影镜头聚焦被绿意包裹的工厂——湖南省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这里,青藤爬墙花红叶绿人们穿梭于花园式厂区与地下古酱窖之间,笑声鸟语齐飞,酱香果香一色

十三村何以吸引国家级媒体与外籍摄影师集体驻足?答案藏在它的生态底色、文化基因与社会价值中。从濒临倒闭的老字号到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的3A级景区工厂,十三村用“绿水青山+非遗传承+产业融合”的实践,书写了一部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生态底色:工厂与自然的共生密码

踏入十三村厂区,视觉冲击扑面而来:厂房外墙被薜荔藤蔓覆盖,蔷薇在廊架上织成粉色花墙,杨梅树的青涩果实藏在叶间,油桃已透出淡淡绯红,藤架下垂挂的鸟笼,成为麻雀的“电梯房”……  

生产车间隐匿于绿荫之中,不锈钢操作台上,工人正将新鲜香菇切片整个流程在阳光与绿植的环绕中进行。工业文明与田园诗意,在北纬29度的丘陵间碰撞,让这座绿化覆盖率超50%的厂区,看起来更像一座生态公园。

穿过车间后的小径,一农耕文化展示厅悄然浮现。生锈的犁铧、木质风车、漆色斑驳的龙骨水车,无声诉说着传统农耕文明。地下,一条4000米长的防空洞改造的古酱窖内,8000余个陶坛静待时光发酵酱香弥漫如雾,穿行其间,仿佛步入时光隧道。

走出地窖,韵味悠长的戏腔声随风而至。当天,临湘花鼓戏《天仙配》选段《槐荫会》正在上演七仙女的彩绸与董永的唱腔在酱香中翩跹,台下村民的笑纹里盛满熟悉的乡音。“这戏台子搭得,每年都要演上几回。”前来看戏的王娭毑笑着说道。

十三村酱菜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上个世纪20年代初,临湘当地商人陈四海创办十三村酱菜作坊。2007年,老坊因经营不善面临倒闭。我当时很看好这个老牌子,于是接过重组,成立了公司。”湖南省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武介绍。

李国武将原有的废弃仓库修旧如旧,变成厂房在利用场地制作酱菜的同时,在厂房坪地种植花草瓜果。经年累月,花香、果香、酱香,竟自成一片乐园。他索性建成开放式旅游工厂,并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游客络绎不绝,从此走上了一条文旅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产业融合:舌尖非遗与文化IP的“双重赋能”

酱菜的灵魂,在于传承130年的古法技艺。在地下古酱窖内,李国武轻轻揭开一坛历经7个月窖藏发酵的豆瓣酱,向外眼看岳阳国际摄影师采风团展示这份传统美味。浓郁的酱香瞬间弥漫开来,精通中文的俄罗斯摄影师逖武劳,细细品尝后赞叹道:这个味道很特别,非常美味。

“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是中华老字号和省级非遗,从第一代传承人陈四海到第四代黄小霞,历经百年坚守。近年来,“十三村”在保留古法发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研发出龙虾酱、鲍鱼酱等“新派酱菜”,甚至将酱菜与牛肉、鱼干结合,推出手撕酱板鱼等即食产品。

“我们不是颠覆传统,而是让老手艺接上时代的地气。”李国武解释。如今,十三村的产品线已从最初的20余种扩展至“万物皆可酱”的丰富品类。

厂区中央的百德碑前,总能看到驻足观赏的游客。108个风格各异的字,由全国道德模范亲笔题写,或刚劲有力,或飘逸洒脱,共同构成了一片的海洋。做食品就是做良心。”身为全国道德模范,李国武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企业的核心理念。

这份对品质的坚守体现在每一个生产环节。在一次新工艺研发过程中,因检测出菌类轻微超标,李国武当即决定销毁220坛价值18万元的豆瓣酱。10多年来,类似这样主动销毁不合格产品的举动已有20多次,累计放弃的利润超过600万元。

来自湖北洪湖的游客范体凤随团参观后感叹:“真没想到在岳阳能看到这样一座将工业、生态与文化完美结合的工厂景区,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工厂的认知。”

社会效益:乡村振兴的共富方程式

“笑开心点,对,就是这样!”临湘花鼓戏散场后,村民们并未急着离去,而是自发成为李国武镜头里的主角。一张张淳朴的笑脸,让整个厂区洋溢着欢乐的气息。

这源于李国武发起的“万张笑脸”计划。头戴草帽的菜农、车间里专注工作的女工、戏台前鼓掌喝彩的阿婆……这些普通人的笑脸照片被精心陈列在厂区内,已然成为十三村独特的文化名片。截至目前,李国武已拍摄收集了9000余张笑脸照,距离“一万张笑脸”目标仅一步之遥。
“我记录的不仅是笑脸,更是乡村振兴的精气神。”这位从下岗职工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对乡村怀有深厚感情。工厂200多名员工全部来自周边村庄45岁的王大姐每天步行15分钟即可上班,“既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每月还有4000元稳定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这种“家门口就业”模式正在改变乡村空心化的现状。随着工业旅游的发展,十三村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开办农家乐、民宿等配套产业,让2万余人吃上了“旅游饭”。村口土菜馆里,老板娘精心烹制的酱特色菜颇受游客青睐“来这的客人都要尝尝‘非遗味道’,临走时伴手礼都能塞满后备箱。”
“经营企业的同时,我希望能让乡村焕发新的活力。”在李国武看来,当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发展,老人们能享受天伦之乐,这样的乡村才真正充满希望。
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路上,李国武还一直在做慈善公益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个人累计资助200名留守儿童……这些爱心义举,彰显着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启新致远:生态工厂的“出圈逻辑

   “十三村的出圈,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发展范式”的突围:当传统工业还在纠结“环保投入与利润”的平衡,它用“花园工厂”证明了生态与经济可以共生当非遗传承面临“守旧还是创新”的困境,它用“万物皆可酱”的创意打开了年轻化通道;当乡村振兴遭遇“人才流失”的瓶颈,它用“家门口就业+文旅赋能”编织起共富网络。

李国武描绘着未来图景:“我们要建网红直播基地,让酱菜制作成为‘看得见的非遗’;还要开发研学课程,让城市孩子在酱缸前读懂二十四节气……”这个曾经籍籍无名的乡村工厂,正在用“生态+文化+产业+公益”的四维密码,解锁中国乡村现代化的新可能。

暮色降临,防空洞里的酱缸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十三村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金山银山”,从来不是对自然的掠夺,而是与土地的和解;不是对传统的割裂,而是与时光的共振;不是少数人的暴富,而是所有人的微笑。

这,或许就是一个乡村生态工厂能够成为媒体焦点的终极答案。

责编:吴天琦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