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8 15:14:01
文|邓亚兰
如果说,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它自己的色彩和基调,彰显这座城市的个性和魅力,那么,郴州是多姿多彩炫丽斑斓的。如果说,与一座城市的缘分犹如恋情,那么,心心念念终会相遇。或许是缘分的指引,在某个春日,踏歌郴州,山水相逢。
进入郴州,迎接我的是淅淅的春雨。雨中的郴州,似江南的女子,软软绵绵,慵懒而妩媚。透过朦胧的雨丝,看小桥流水,看古井人家,在雨水的滋润下更加别有风味。路边绿绿的小草,葱葱的小树,是越发的青翠。枝头的花朵被风摇落,沾着雨滴飘向远方,每一片花瓣的坠落,都是一场优雅的谢幕仪式。那落在苔痕上的粉红,与墙边的垂柳新绿相映,竟将暮春的惆怅,染成了一抹温柔的隽永,一抹对生命的深深眷恋。正如李清照笔下的“梧桐更兼细雨”,每一滴都藏着无尽的深情。虽有丝丝凉意,我依然撑伞下车,踩着雨滴的节奏进入郴州的古村。
小埠村三面环山,一面依水而建,麻石板路贯穿全境,明清风格民居错落有致,青墙黛瓦与自然山水相得益彰。
在古代,郴州本是偏僻之地。东晋、南宋等朝,陆续有移民南下,直到明、清时期,大批移民涌入,小埠古村就是明朝永乐年间沿着古道而来的移民所建, 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走进小埠村便可以看到典型徽派建筑的特色——封火墙,显示了小埠古村先人移民的来源。这是一座极具传承的村落,现存明清古建筑56栋,处处散发古韵,有着独特的邓氏宗族文化。
漫游在小埠古村,可以看到戏台、茶馆、书院、祠堂、寺庙、庵堂、古墓、凉亭、驿道、字纸塔、古井、花桥、百步七孔桥等建筑,甚至还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大户人家待嫁小姐的闺房阁楼,绣球抛下,红绳一牵,定下百年姻缘……古村房子大多已经斑驳,木梁也有些歪,不同手法的修修补补,都刻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曾今的繁华与过往。青瓦白墙的屋舍在烟雨中晕染,为屋舍增添一份古朴的韵味。
古村有“寨岭晓望”“龙泉古庙”“龙潭拥翠”“塔立仁和”“井秀花桥”“深巷民俗”“古墓垂青”“老槐送客”等小埠八景。村中老人回忆:“在很久以前,小埠是一片芦苇荡,名叫‘芦村洞’。邓氏祖先施义公迁来后,渐渐繁华,因此改名‘小埠’。”
如今的小埠村,明净的山水,淳朴的民风,岁月的沧桑与如今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仿佛一幅流动的写意山水画。余秋雨先生在《最美的遇见》中深情写到:“总想在一场如酥如丝的春雨中,撑着油纸伞穿梭于江南。……”这一刻,我仿佛与先生擦肩而过,我也撑起了油纸伞……。
郴州是一座两千多年历史的人文古城,坐落在青山绿水间,所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郴”字独属郴州,最早见于秦朝。为篆体“郴”,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谓“林中之城”。“郴”字见之于史传,是汉代司马迁所写《史记》,其中记载(项羽)“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光凭拥有专属汉字这一点,足以可见郴州书香有多么与众不同。自秦代以来,一直为郡、州、府、县的治所。徐霞客在《楚游日记》中的描述“江口诸峰,俱石崖盘立,寸土无丽即附着。”也佐证了郴州的独特书香。
我随着徐霞客的脚步踏入郴州永兴县的东头野渡。东头野渡位于东江与耒水交汇处,素有“小漓江”之称。便江两岸山水相依,飞鸟啼鸣与碧波荡漾交织成天然乐章,丹霞地貌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徐霞客曾赞叹“余揽山水之胜,过午不觉其馁。江流山色,树影墟灯,远近映合,苏东坡承天寺夜景不是过也”,足见其景致令人陶醉。
野渡,这个名字就足以诗意,不觉让人想起古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虽然不是同一个野渡,但同样的情景无不让人感怀。我去的那日同样是细雨绵绵,渡口无人,只有游船在对岸停留,我们招手,船又划了过来。上船渡江,细雨如丝,轻盈缥缈,如同梦境一般,给人带来一种淡淡的忧愁。
岸上,一座古朴的徐霞客根雕静静伫立岸边,似凝望着悠悠江水,思绪万千。当年,徐霞客就是乘小船经水路从郴州城区经郴江、翠江一路北上,游览到了永兴便江,留下了“无一山不奇、无寸土不丽”的赞叹。承载着那缕乡愁记忆的《徐霞客游记》记载:“过苏仙桥,从溪上觅便舟,舟过午始发,郴之水自东南北绕”。大文豪韩愈、柳宗元,理学鼻祖周敦颐等游历郴州走的也是这条水上航道。
时光荏苒,东头野渡青山绿水依旧。为纪念徐霞客,永兴还在渡头设立了湖南省第一块徐霞客出游里程碑。东头野渡保留了自然的风光,青山绿水做伴,乡野古村相依。古朴建筑经过修缮重现历史风貌,与书香书院、曲水流殇等现代元素相得益彰,形成时空交错的独特景观。书院前后都有大片的桔园围绕,远远就能嗅到阵阵清香。
寻香而去,只见细小洁白的花朵,掩映在绿叶之下,似露还藏,满怀羞涩。细细观察这洁白的小花,花朵儿一簇拥着一簇,一朵挨着一朵,或含苞待放,或静静盛开。桔子花不同于樱花、梨花之类的花朵,总是开的热烈繁盛,满枝皆是。桔子花是最不起眼的,“桔花摇曳四月风,绿波丛中露玉容。” 放慢脚步,在桔园里慢慢走着,一株株桔子树看过去,总给人一种小清新的感觉。桔园、农舍,田野、流水、缕缕的炊烟……勾起无尽的乡愁。
郴州的人文,要写的太多太多,我这支秃笔都无法承载。我记得有人写过:“郴州有北湖,韩愈的北湖。” 韩愈或许自己都闹不明白,匆匆一辈子,竟会六过郴州。最大收获,他与北湖结了缘。北湖水中央也因他多了一座叉鱼亭。那是时任郴州刺史的李伯康特意给韩愈盖的。他得知,韩愈及张署又要途经郴州,即匆匆找来几名工匠,比划一番,在北湖湖心岛上盖一座能饮酒、品茶、作诗诵词的亭子。晚上邀韩愈在北湖泛舟叉鱼,那一晚上,韩愈叉了几条鱼,史书上真没记载。但他当晚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即《叉鱼招张功曹》。
诗歌描述郴州春夜北湖叉鱼的盛景。诗中“烛然明似昼,叉落浪翻浪”,成为千古佳句。韩愈也常与当地文人在湖边雅集,留下不少花絮。赏玩之余,韩愈还写下十几章赞美郴州的诗文。在北湖一侧的驿站,韩愈更是完成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五原》。或许这段时间是韩愈一生中最为清闲自在的时光,与友人一道游山玩水、酬唱吟诗、叉鱼骑马,也成就了韩愈与友人一段载入史册的文坛佳话。
历史上,或许凤雏庞统是第一个来了郴州不想回的人。三国时期,庞统途经郴州,吃了鱼粉后汗流满面,顿觉酣畅淋漓,胃口大开,神清气爽,大呼美味,说是要在郴州一直吃下去。
读到这些历史故事,我就想起“马到郴州死,船到郴州止,人到郴州打摆子”的这句话,千古年来应该是对郴州的一个误会。是否是因为郴州的美景美食留住了客人的脚步,让人流连忘返了,才会停摆,而非是真的打摆子了呢?所以,三毛说,如果一座城市让你去了不想回,那座城市必然是你梦萦回绕的诗和远方。
我来不及打卡高椅岭,未曾体验仰天湖的草原,想再次回望东江湖的水也未能成行,我带着遗憾离开郴州。风起风落,穿过人间,总会带走一些,也总会留下一些……所以,每一次路过都是弥足珍贵。那些错过的花、那些未看的景、那些未完成的承诺以及藏在心底的思念,都该在一个温柔的时节里再次相逢,等着我,我会来,我会再来……
责编:胡雪怡
一审:胡雪怡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