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州“守”艺人|一支毛笔“书写”的千年匠心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8 09:43:43

【编者按】当自然造化遇上文化浸染,衡阳,便有了惊艳时光的底气。

从百年牛角梳的温润细腻到千年古琴的绕梁余音……衡州“守”艺人,用崭新的视野讲述过往的故事,这是隽永千年的湖湘浪漫。

历史的浮尘早已落定,但“守”艺人的初心永远滚烫。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蒋楠 李璐 贾路义

邹春华是雁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聚艺斋毛笔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雁峰区黄白路上,衡阳市八中与衡阳师范学院仅隔数百米。学院周边烟火气氤氲,炸串、奶茶与饭菜香气交织间,一缕墨香沁入鼻端——其源正是师院西校区毗邻的聚艺斋。

推门而入,总能看见邹家三代人制作毛笔的场景,一人一桌,挑选羊毛、石灰去脂、成簇梳毛……眼神专注、手指翻飞,用温度为每支毛笔注入生命力。

邹春华的家人正在制作毛笔。

邹春华是雁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聚艺斋毛笔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该项目也是衡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邹春华的工作台上,青花瓷杯中一簇桃花斜倚,与散落的羊毛、泛着光泽的毫刀相映成趣。

每天清晨,这位年近六旬的匠人俯身案前,指尖轻捻一束羊毛,对着阳光拨弄,分辨羊毛的弹性。这项细致入微的毛笔制作技艺,邹氏家族已传承两千余年。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邹氏制笔的技艺自秦汉绵延至今。2000年,邹春华一家扎根衡阳,带着亲手打造的木桌、自制的梳毛机,在湘江畔重塑千年传承。

使用多年的“梳毛”“齐毛”工具。

父亲曾对他说,扎根在此,是看中了衡阳这座城市的文脉底蕴,这里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深厚的文化底蕴涵养了众多艺术爱好者,惜笔者甚多。“衡阳师院美院师生、市美协书协的艺术家、书法爱好者都是我们的知音。”

“羊毛要选江浙的,品种不同,毛质有云泥之别。”他轻抚羊毛,讲述着祖辈口传的秘诀。在他手中,或柔软或硬挺的羊毛,经石灰水去脂、梳毛百余次、手工齐根,方成笔胎雏形。

最考验功力的“齐毛”工序,也是他的匠心所在,“多一毫米则笔锋散,少一毫米则力道软,全凭四十年的手感。”

自制的梳毛机。

墙角的梳毛机嗡嗡作响,这是80年代父亲用铁皮与齿轮拼凑的“神器”。“手工梳一簇毛需半小时,它能省三分之二的时间。”邹春华轻拭机身,仿佛触摸着父辈的温度。

衡阳书画界,谈及手工毛笔时,总要把聚艺斋夸上一夸。邹春华说,这份好评的背后,是当年和父亲一步一个脚印闯出来的。

90年代初,他和父亲背着毛笔闯荡中国知名美院,在“七大门派”留下他们的足迹。“书法家说弹性不够,我们就连夜改;画家嫌勾线不匀,我们反复调。”他翻开一本泛黄的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艺术家的需求。

九紫一羊毫。

而今,衡阳市书画界交相传颂的“神笔”——九紫一羊毫,正是这段岁月的见证——选用野兔毛极品“黑尖”,备料三年、制作半年,去年仅得200支,笔锋转折间“如刀裁绢,又似春风拂柳”。

采访时,邹春华向记者展示了数百幅书画赠作,工笔画大师用“珍珠尖”兔毫勾勒出惊鸿倩影,书法名家执“三七分弹”羊毫写下传世佳作。

谈及为何会收到如此多赠作,他不无骄傲地说,“这是一支好毛笔的影响力。”

请邹春华的“毛笔家族”。

暮色渐沉,工作室亮起暖黄的灯。邹春华将新制的毛笔排列整齐,如同检阅一支等待出征的“军队”。这些笔即将奔赴全国各地,在书画家的案头续写春秋。

挥毫间,两千年的技艺传承,在新时代的宣纸上晕染开来……


责编:曾愉捷

一审:曾愉捷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